江西中医药大学“悬壶”乐爱社会实践队心得体会:掌心的回响
出发前,我想象过无数种三下乡的模样:烈日下的挥汗如雨,奔忙后的筋疲力尽……然而,“悬壶”乐爱的旅程,却给了我一个充满温度的回答。它告诉我,真正的“三下乡”,是汗水与欢笑的交响,我们忙碌着,我们欢笑着,每一刻的“当下”都如此鲜活,直抵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记忆定格在初次踏进乐平市第六小学的那一刻。忐忑盘踞心间,生怕自己准备不足,更怕无法点亮孩子们眼中的星火。预演过无数遍的场景,却在迈进教学楼的瞬间失了真——一张张明亮的小脸转过来,眼里盛满好奇与纯然的笑意。“老师好!”脆生生的呼唤,还有那不知疲倦高高扬起的小手,像一束束光,倏然间驱散了我心头的阴云。这一课,我或许带去了知识游戏的欢笑,但他们,却将一份澄澈的勇敢,悄悄种进了我的胸膛。那些高高举起的手臂,至今仍在我心底轻轻摇晃,是无声的回响,提醒我纯粹的力量。
赣剧,于我而言曾是奶奶看戏机里遥远的喧响,色彩斑斓却隔着一层纱。这一次,它终于触手可及。在乐平市赣剧团,时光仿佛被精心收藏。泛黄的手抄剧本上是岁月的笔迹,流光溢彩的戏服承载着无声的华章,老师们一板一眼的示范,讲起剧团历史时眼中那份流淌的骄傲……都让那厚重的文化血脉变得滚烫而具体。
最难忘的,是那座闷热的练功房。热浪逼人,静立已觉烦躁难耐,而老师们却裹着层层厚重的戏服,沉浸于每一个动作的千锤百炼之中。汗水顺着他们的额头滑落,洇湿了衣领,但神情却无比专注。胡海栋先生那朴实的话语如金石落地:“热点好,就是该热,我们这一行不吃苦头是练不成的。”这一句“热点好”,刹那间滚过了我的眼眶。那浸透衣背的汗水,不再仅仅是苦,而是凝结成匠心的露珠,滋养着台上耀眼的绽放。
步入陈乐平的天地,“传承”不再是博物馆冰冷的标签,而是指尖游走间诞生的奇迹。那些刀痕深刻、光滑温润的木件,无须多言,已是艺术与心血的告白。当笨拙的我们尝试最基础的技艺便败下阵来,才真正懂得那满室惊叹背后堆叠的时光重量。我看到陈先生布满老茧与刀痕的手,拿起一块不起眼的木料,轻抚,削凿,目光温柔得像注视着孩子。每一次凿下去,掉落的仿佛不是木屑,而是他慷慨馈赠给岁月的年华。那份极致的专注与沉浸的热爱,那份扎根于时光深处的坚守,让“非遗传承人”几个大字,饱含了生命滚烫的温度。
三天的旅程如风驰电掣,笑声犹在耳畔萦绕,心绪却已沉淀万千。不曾忘记走访方志敏旧居时,土墙瓦砾间弥漫的那股浩然正气与家国情怀;更不曾忘记,这段虽短却珍贵的日子里,团队成员间每一次无声的默契扶持……
此刻挥手作别,心中已装满了沉甸甸的不舍与收获。这声“再见”,是约定,是期许。因为掌心的温度未散,因为心底的回响方浓,因为那些被点亮的微光,正催促我们——再次启程,向更深处行去。
“悬壶”乐爱,我们明年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