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土抗战记忆|英勇的军民 不屈的抵抗——赣鄱大地齐心抗日回望

2025-08-22 15:23 阅读
大江新闻-江西日报原创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李芳、付睿 通讯员卫平光报道:全民族抗战爆发后,随着大片国土沦陷,江西于1938年6月进入对日直接作战,作为控扼华中与东南的军事要冲,其在全国战局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引领下,万千将士不畏牺牲浴血奋战,广大共产党员模范带头奋勇杀敌,无数赣鄱儿女同仇敌忾团结御侮,在江西这片红土地上用血肉之躯筑起东南抗战的坚固堡垒,阻挡住了日寇的铁蹄,基本稳定了敌我双方的战略相持线,保护了后方的安全,谱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勇壮歌。

将士浴血守山河

彭泽县,长江南岸,马当炮台遗址默然矗立。

这片宽不及500米的湍急水域,曾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堑,却在1938年6月26日被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破。日军第27师团波田支队攻占马当要塞后,自彭泽登陆,江西自此进入对日直接作战。广大中国守军抱定“死中求生、亡中求存”的决心,坚决与日寇血战到底。

七七事变爆发时,日本侵略者狂妄宣称三个月灭亡中国。但是,他们低估了中华民族抗争到底的坚定决心和坚强意志。

英勇无畏,才能胜利。这一信念始终在江西抗日战场上回荡。

赣北会战的金官桥阵地,中国守军顶着日军的优势火力与毒气攻击,以白刃夜战一次次击退敌军。

庐山保卫战中,天寒地冻,单衣难以御寒,士兵靠冻硬的马铃薯充饥,许多人赤足踏着冰霜作战,即便如此,全体将士仍“死守匡庐,为民族洒最后一滴血!”

上高会战中,面对日军飞机大炮的狂轰滥炸与持续猛攻,中国军队以“磁铁战术”设下三道防线诱敌深入,死守阵地、顽强作战,最终歼敌1.5万余人。高奉战役同样上演惨烈的拉锯,在莲花山与米岭山阵地,将士们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阻挡敌军22天,用热血与坚守书写着不屈的战歌。

“他们在战场上奋勇杀敌,换来了江西大部分地区的相对稳定,阻挡了日寇侵华的步伐,坚定了广大民众抗日救亡的决心,为坚持全面持久抗战至最后胜利作出重要贡献。”江西师范大学副教授张建中说。

烽火岁月的精神火种,在80年后的红土地上依然炽热。

“请祖国放心!我们会成为强军路上的排头兵,不负这片红土地的滋养。”前不久,江西省2025年军校新学员入伍欢送仪式上,百余名“准军校生”身披绶带、胸戴红花,准备奔赴军旅,发言代表的宣言激动人心。从浴血抗战到强军兴军,赣鄱儿女的赤子之心,从未改变。

上高抗日阵亡将士陵园 摄影|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付睿

37c622938b39338adde16ff5f001328.jpg

老虎山抗日英烈陵园 摄影|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付睿

党员先锋擎旗帜

在江西抗战的烽火岁月里,广大共产党员始终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冲锋在前,英勇战斗。

1938年10月,德安县城被日军重兵围困,中国守军第723团团长、中共地下党员王启明率部坚守阵地,与拥有飞机大炮的侵略者血战五昼夜,毙伤日军2000余人。至29日奉命撤出时,全团仅余不足400人。

南昌会战中,中国军队第32军防守南昌城,多名中共党员担任指挥员,在昌北牛行阵地奋勇阻击,顶住日军疯狂进攻,不仅歼灭其前锋100余人,更击落日机一架,后因弹尽粮绝撤退。此役日军伤亡1.3万人,中国军队伤亡10万余人。

即便南昌沦陷,中国军队仍奋起反攻,中共地下党员姜献华、欧阳超、殷礼让率部攻至南昌老飞机场,便衣队员潜入市区焚毁日军仓库;中共地下党员薛子正、马逸飞指挥左路184师,在奉新鸦雀岭精准歼灭敌炮兵部队,切断了敌军的火力支柱。

时任新四军驻赣办事处主任黄道团结爱国青年投入抗日救亡,输送一批政治坚定、勇毅果敢的中共党员,前往抗日一线。1939年5月,他在赴皖南新四军军部途中遭敌毒害,临终前仍叮嘱亲友“跟着党、跟着毛主席抗战到底”,他的子女黄知真、黄知机等,继承父亲遗志,亦投身抗日斗争。

“以前总觉得‘烈士’是个很遥远的词,今天才明白,他们其实就是一群和我们年纪相仿的年轻人。”华东交通大学“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社会实践队队员说,烈士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前赴后继,血染山河。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应当传承红色基因,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用知识武装自己,以行动告慰先烈,让革命精神永放光芒。

微信图片_20250720094120.jpg

无袖战士群像(万家岭大捷纪念园内)摄影|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芳

敌后战场是我党抗战的重心所在。他们用简陋的武器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谱写出一曲曲爱国主义壮歌。

中共赣北工委领导的赣北抗日游击队依托有利地形重创敌军,蔡山垅伏击战中隐踪设伏、智取沙河街时勇谋并施、王家脑大捷里巧施疲敌之术,游击战术的灵活精髓在这些战斗中充分展现。当时《江西民国日报》曾报道:“赣北我游击队活跃,株岭鏖战颇有斩获”“敌人再犯岷山株岭,经我游击队英勇击退”。

1939年初,湘鄂赣边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已发展到3000余人。在闽赣边,曾镜冰组织留下的干部和武装,成立闽赣边区抗日游击队。在湘赣边区,湘赣特委书记谭余保领导组建抗日游击队,建立以九陇山、铁镜山为中心的根据地。冯坤吾等领导新四军江南抗日挺进支队,建立瑞(昌)阳(新)边游击根据地;商群、周静轩等领导成立沿江游击大队,建立彭(泽)湖(口)边抗日游击根据地,等等。

各地游击队依托有利地形,袭击敌人据点,伏击敌军运输队、破坏交通线等,“锄奸队”“情报网”遍布城乡,令敌人胆寒。

走进江西省革命烈士纪念堂,烈士的故事催人泪下:新四军驻都昌办事处主任田英,1938年惨遭杀害;潘泳流创立“妇声社”动员妇女抗战,1939年在日军轰炸中牺牲……他们以鲜血和生命证明,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是照亮民族复兴之路的不灭之火。

“英烈故事代代相传,人们从这些故事中汲取精神的滋养,激发前行的力量。”江西省革命烈士纪念堂总支书记黄卫说。

人民同心筑长城

今年8月1日,庐山抗战博物馆焕新开放,吸引众多海内外游客纷至沓来。开放当天,有游客感慨道:“八一建军节带孩子来参观,很有意义。当国家遇到危难时更需要团结一致,全民族抗战才有出路。”

日军侵赣后,赣鄱大地上处处涌现人民群众踊跃参军参战、积极支前的动人场景。据不完全统计,全民族抗战8年间,江西共向前线输送兵员103.7万人,位居全国前列。

7月18日,记者来到上高抗日阵亡将士陵园,“军爱民、民助军、军民合作打日本”的标语历经风雨依然清晰,墙上浮雕定格了当年军民协同作战的场景。

e5ca7cc28ce78f251beb1e2eb782f60.jpg

上高抗日阵亡将士陵园内浮雕墙  摄影|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付睿

上高县革命史研究者昝鸿祥指着陵园浮雕墙上的防线图说,上高会战时,全县共有12万人口,其中3万人志愿参战。中共地下党员、上高县县长黄贤度,带领广大地下党员,发动万余群众冒着枪林弹雨,夜以继日地从事运送弹药粮草、侦察敌情、破坏交通、救护伤员等支前工作,用独轮车筑起牢固的补给线。

在赣南,大余县黄龙叶敦村村民同仇敌忾,与前来抢劫的日伪军交战,用土炮朝日伪军轰击,击毙日伪军多名。在赣北,张家山农民组织起“自卫队”,协助抗日游击队和中国军队救护伤员、运送弹药,后有300多人加入游击队。在赣西,新余人民为支援前线,由青壮年建立“担架队”60支,而妇女们则主动为驻地伤员洗衣、做饭、护理等。在赣东,民众踊跃捐献抗日金,连续3天,达1000余元。

山河无恙,精神永驻。

那些镌刻在纪念碑上的名字,以及更多为抗战而流血牺牲的无名英雄,那些共产党员冲锋陷阵的背影,那些民众支前独轮车碾过的辙痕,早已熔铸为江西红色基因中最鲜明的底色,始终指引着赣鄱儿女在新征程中逐梦前行,续写着与时代同频的赤诚与担当。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