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筑梦,支教启航:以爱之名,奔赴乡土教育之约
2025年暑期,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薪火传递实践小队”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与“三下乡”号召,怀揣着对教育的热忱与改变乡村教育现状的期许,奔赴乡村开展支教活动。8月5日,这支由教师教育学院不同专业学生组成的队伍,正式开启支教生活第一天,在乡土间书写青春赋能教育的崭新篇章,用行动奋力点亮乡村孩子的求知梦。
为保障支教顺利开展,小队提前多日精心筹备。队员们虽来自不同专业,却因投身乡村教育的共同信念紧紧相聚。从筛选贴合乡村孩子认知水平与发展需求的教学内容,到设计兼具趣味性、知识性与启发性的特色课程;从多方筹措、采购实用文具,到反复研讨、规划行程路线,每一步都饱含着队员们的热忱。大家深知,乡村教育资源相对薄弱,要在有限条件下创造无限可能,为孩子们带去知识滋养与外界视野,必须做好充足准备。出发前,队员们更是反复打磨教案,模拟教学场景,预设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方案,期待以专业与真诚,开启这段意义非凡的支教之旅,让每一堂课都成为点亮孩子心灵的窗口。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晨雾,小队抵达支教地。宁静的乡村被薄雾轻笼,质朴的乡音在街巷间流淌,错落的屋舍错落有致,勾勒出与校园截然不同的生活图景。孩子们听闻支教老师到来,早早守候在乡村幼儿看守所周边,纯真眼神里满是好奇与期待。有的孩子怯生生地躲在树后张望,有的则大胆地凑到队员身边,询问着“老师,你们会教我们画画吗”“能给我们讲外面的故事不” 。这一刻,队员们深刻体会到“被需要”的重量,也更坚定了扎根数日、倾囊相授的决心,决心用这短暂的支教时光,为孩子们打开一扇通往更广阔世界的门。
走进乡村学校,简单的校舍虽略显陈旧,却承载着孩子们对知识的炽热渴望。支教首日,以一场别开生面的“破冰”活动开启。队员们设计了趣味游戏,像“名字串串烧”,让孩子们在重复与联想中快速记住彼此姓名;“梦想接力说”,鼓励大家分享心中愿景。活动里,孩子们从最初的羞涩、忸怩,逐渐变得主动参与、踊跃发言。“姓名接龙” 环节,笑声与错误记忆交织,逗得大家前仰后合;“梦想分享” 时刻,有的孩子大声说想当老师,要教更多小朋友知识;有的憧憬探索宇宙,渴望知晓星空的奥秘,稚嫩话语传递着对未来的憧憬。队员们专注倾听、真诚鼓励,在互动交流中搭建起信任桥梁,让校园里的陌生感慢慢消散,取而代之的是温暖的联结,孩子们开始围绕在队员身边,亲昵地喊着“老师”,诉说自己的小小心事。

课堂教学中,队员们更是全情投入。考虑到乡村孩子接触自然多、对乡土生活熟悉的特点,在美术课堂上,队员以“乡村里的诗意”为主题,带着孩子们从身边的花草树木、鸡鸭牛羊找灵感,创作属于自己的诗歌。数学课堂则融入生活场景,用分糖果、算农具数量等实例,讲解加减乘除运算,让抽象知识变得直观易懂。科学课上,借助乡村常见的材料,如树叶、泥土、溪水,开展简单实验,引导孩子们观察自然现象、探索科学原理,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每一堂课,队员们都努力让知识贴近孩子生活,让学习变得有趣又有意义。

支教首日结束,暮色渐浓,队员们围坐在一起复盘。乡村教育的现实课题,远比预想复杂:教学设备不足,很多实验只能靠口述、想象;部分孩子基础薄弱,对新知识接受缓慢;课程适配性也需进一步调整,要更好地平衡趣味性与知识深度…… 但孩子们的热情与求知欲,像夏日里炽热的阳光,让大家充满动力。队长感慨地总结道:“我们带来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外界的光;而孩子们给予的,是对教育本质的重新理解。教育不该是高高在上的灌输,而是平等的交流、真诚的陪伴,是用一颗心去点亮另一颗心。” 未来数日,小队计划优化课程,融入更多乡村元素,比如开展乡土文化调研课,让孩子们挖掘家乡故事、传承本土文化;还将开展家访,深入了解每个孩子的家庭情况与成长困惑,让支教不止于课堂,更成为连接城乡教育、传递温暖的桥梁,真正走进孩子心里,给予他们需要的支持与帮助。
这一天,是支教旅程的起点,是青春与乡土的双向奔赴。江西师大科院“薪火传递实践小队”以行动诠释青年担当,在乡村教育的土壤里,埋下知识与希望的种子。后续日子里,他们将继续以爱为舟、以智为帆,载着孩子们驶向更广阔的天地,在课堂上传授知识,在课后倾听心声,在生活中给予陪伴。让“三下乡”的青春力量,在乡土间持续闪光,书写属于这个夏天、属于教育温度的动人篇章,用点滴努力,汇聚成改变乡村孩子教育境遇的微光,照亮他们前行的路 ,也让自己的青春在这片充满希望与挑战的土地上,绽放出最耀眼的光彩。
文|宋佳 郝邡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