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引航,红色与安全同行

2025-08-12 11:00 阅读
宋佳

2025年8月6日,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薪火传递实践小队”在乡村学前教育支教旅程中,开启了别具意义的一天。继首日破冰与生活陪伴后,实践小队将红色文化传承与安全教育融入幼儿成长培育,以青春之姿为乡村学前教育注入多元活力,引领孩子们触摸历史温度、筑牢安全基石。我们将走进红色文化馆参观学习,并观看消防知识视频,为小朋友提供健康的成长环境,守护他们。健康快乐成长

红色文化馆:触摸历史,厚植家国情怀

清晨,实践小队携手乡村幼儿园师生,走进当地红色文化馆。这座承载着革命记忆的场馆,陈列着旧照片、老物件,无声诉说着往昔峥嵘岁月。队员们提前化身“红色讲解员”,打磨适合幼儿理解的解说词,用童趣化语言串联起革命故事:“小朋友们,看这顶军帽,当年的叔叔阿姨戴着它,为了让大家都能快乐生活,勇敢和坏人战斗哟!”

踏入文化馆,孩子们瞬间被历史氛围吸引。在陈列着支前担架、土制武器的展区,幼儿们瞪大眼睛,好奇地追问“这是什么呀”。实践小队成员蹲下身,以情景模拟的方式还原历史场景:用简单道具重现“小通讯员送信”,让孩子们扮演“小红军”,在“翻山越岭”(跨越障碍)、“躲避敌人”(绕开标识)中,体会革命先辈的艰辛。当讲到当地烈士守护家园的故事时,孩子们虽似懂非懂,却紧紧攥住队员的手,眼中闪烁着对“英雄”的崇敬。

红色文化互动环节里,队员带领孩子们绘制“我心中的英雄”。画笔在画纸上跳跃,有的孩子勾勒出“拿着红旗的阿姨”,有的描绘“戴军帽的叔叔”,稚嫩笔触里,爱国种子悄然萌芽。这场红色文化之旅,让厚重历史变得可感可知,将家国情怀的养分,浇灌进乡村幼儿的心灵土壤。

消防知识课堂:守护成长,筑牢安全防线

午后,实践小队转换身份,成为“安全守护员”,开展消防知识教育。考虑到幼儿认知特点,队员们摒弃枯燥说教,以“消防小卫士大闯关”为主题,将知识融入游戏:用充气帐篷模拟“火灾逃生屋”,张贴消防标识贴纸,设置“找隐患”“学逃生”“辨工具”等关卡。

“小朋友们,火灾像‘大怪兽’,但我们能打败它!”队员的开场瞬间抓住孩子们注意力。在“找隐患”环节,孩子们在教室模型里搜寻“违规用电”“易燃物品”,大声喊出“这里有危险”;“学逃生”关卡中,队员示范捂住口鼻、弯腰撤离的动作,孩子们认真模仿,在模拟烟雾通道里有序“逃生”;“辨工具”时,面对消防水带、灭火器模型,孩子们争先抢答用途,将“拨打119”“弯腰逃生”等知识牢记于心。小朋友们积极配合,眼神炯炯有神,从眼中看出了他们对于新事物的求知欲。

为强化教育效果,实践小队还编排消防主题情景剧,让幼儿扮演“报警居民”“消防员”“逃生群众”,在角色扮演中熟悉应急流程。当“小消防员”拎起迷你灭火器“灭火”,当“逃生群众”成功“逃离火场”,安全意识已在沉浸式体验中深植心间。这场别开生面的消防课,为乡村幼儿编织起一道安全防护网。

日夜坚守:以青春担当,托举教育微光

日落时分,实践小队复盘当日行程。红色文化传承中,如何让幼儿理解更深刻?消防教育怎样持续深化?队员们围绕“趣味化+常态化”研讨,计划后续推出“红色故事手账”“家庭消防小任务”,让教育延伸至生活。乡村学前教育资源有限,但孩子们在红色文化馆的专注眼神、消防课上的积极模样,让队员们坚信:短暂支教,能为成长留下长远印记。

从红色文化浸润到安全教育守护,8月6日的支教旅程,是“薪火传递实践小队”的全新探索。队员们以青春为舟,载着历史传承与安全守护,驶入乡村幼儿教育的港湾。这一日,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价值观的培育、成长力的赋能——让红色基因在幼小心灵扎根,让安全意识成为成长底色,用青春力量书写乡村学前教育的温暖篇章,为祖国未来的守护者,筑牢成长基石。

文|宋佳  郝邡博  佟汶锜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