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永新:传承非遗技艺 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
初秋的澧田镇西陂村,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香甜。8月12日,一场特殊的“课堂”在这里热闹开讲——由永新县文广旅局主办、县文化和旅游发展中心承办的和子四珍制作技艺培训班,直接搬到了村民家门口。省级非遗传承人、今年刚受聘为江西省“四个100”文化导师的李添勇手把手教学,让这项承载着永新记忆的传统技艺,在新时代乡村土地上焕发新活力。

和子四珍是江西吉安永新独有的传统名点,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由酱姜、酱萝卜、橙皮、蜜茄组成。其原料选用当地嫩生姜、白萝卜、橙子、茄子、糯米、蜂蜜、白糖,需经起酱、原料加工、配制、晒、蒸、收坛、起沙等七道工序,九晒九蒸方成,每道工序都凝结着永新人民的智慧与经验。
“选料得挑本地糯米,陈化三年以上最好,磨粉要过三遍筛,细腻度直接影响口感……”课堂上,李添勇拿起筛子示范,指尖捻起粉末展示细度,村民们听得专注,手机镜头纷纷对准操作细节。从糯米筛选、晾晒,到酱料发酵配比,再到装坛封存的古法技巧,他把多年钻研经验拆解成“步步可学”的步骤,时不时弯腰纠正村民手势:“揉粉要顺一个方向,力道匀了,成品才紧实不松散。”
培训间隙,龙米兰捧着刚码进坛的酱萝卜笑言:“李师傅讲得实在,酱萝卜咋处理、酱多久入味,一听就懂。学会这手艺,家里吃着方便,做得好还能多份营生,挺好。”
“今年受聘为省‘四个100’文化导师,对我来说既是荣誉,更是责任。”课间休息时,李添勇擦了擦额头的汗,语气恳切,“和子四珍不只是吃食,更是永新的文化符号。过去靠口传心授,很多细节易失传。现在有了这身份,更得把培训班办到村里、把技艺教到村民手上,让老祖宗的智慧传下去,既丰富大家生活,也为乡村发展添把力。”

“把非遗培训班办进乡村,是我们推动‘文旅融合’‘非遗赋能乡村振兴’的具体举措。”永新县文化和旅游发展中心工作人员在现场介绍,“和子四珍是永新文旅的一张特色名片,我们不仅要保护好这门技艺,更要通过培训让村民成为传承者、受益者。接下来,我们会持续联动非遗传承人,结合乡村旅游线路,让更多人了解和子四珍背后的文化故事,让非遗技艺既‘留得住’也‘活起来’。”
此次培训是永新县“非遗+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缩影。近年来,县文广旅牵头,联合多部门常态化开展非遗技艺进乡村、进社区活动,邀请传承人担任“文化导师”,让传统技艺从“博物馆”走进“生活场”。下一步,当地还将结合乡村旅游规划,支持村民成立和子四珍合作社,通过统一包装、电商推广,让非遗技艺真正成为带动村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的“金钥匙”。(陈莉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