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三下乡:让知识之花绽放在乡村沃土
七月的盛夏,稻浪翻滚,蝉鸣渐起。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的20名“薪火”支教队员背着行囊,踏上了支教之旅。为期21天的“三下乡”乡村支教活动,就此拉开序幕。在这里,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孩子们眼中的“大朋友”,用青春与热忱,在乡村教育的画卷上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初到小学,队员们便被眼前的景象触动:斑驳的教学楼前,孩子们捧着旧课本在树荫下朗读,眼神里满是对知识的渴望。这里的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父母在外务工,他们对外面的世界既好奇又懵懂。
为了让课堂更生动,队员们精心设计了“趣味课程表”。志愿者们把古诗编成歌,带着孩子们拍手传唱,《静夜思》里的乡愁在稚嫩的歌声中变得具体;我们用田间的稻穗当教具,教孩子们认识“平均分”,让抽象的数字与生活产生联结;美术课上,队员们带着孩子们用泥巴捏出“家乡的桥”,捏出“在外打工的爸爸妈妈”,泥土的芬芳里,藏着孩子们最纯真的思念。
除了常规课程,队员们还开设了“梦想课堂”。学计算机的队员教孩子们用画图软件描绘未来,学英语的队员用动画片片段带孩子们感受异国文化,学心理学的队员组织“悄悄话信箱”,倾听孩子们藏在心底的小秘密。“老师,我以后想当宇航员,能给我讲讲太空吗?”五年级的小宇怯生生地提问,队员们立刻搜集资料,用纸板做了简易“火箭模型”,在操场上给孩子们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天文课。

支教的日子里,我们发现,比起知识,孩子们更需要的是陪伴。为了让孩子们感受到更多关爱,队员们发起了“一对一结对”活动。他们利用午休时间,陪孩子们下棋、跳绳、讲故事,带他们去田埂上观察昆虫,去河边看晚霞。“以前放学回家,只有爷爷奶奶在,现在有老师陪我们玩,我每天都盼着天亮去学校。”三年级的小杰笑着说,露出了缺了一颗门牙的笑容。
支教中期,队员们还组织了一场“亲子视频会”。他们用自己的手机,帮12个孩子连上了远方父母的视频。当屏幕里出现熟悉又陌生的面孔时,孩子们有的放声大哭,有的紧紧攥着衣角说不出话。“妈妈,老师教我背古诗了,我背给你听……”二年级的朵朵对着屏幕背诵,声音带着哭腔,却格外响亮。视频那头的母亲抹着眼泪,连声道:“谢谢老师,谢谢你们照顾孩子。”
21天的支教,队员们不仅给乡村孩子带去了知识与陪伴,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希望的种子。我们或许不能改变所有,但只要能让一个孩子眼里有光、心中有梦,这场奔赴就值得。而那些在乡村课堂上绽放的笑容,终将成为他们青春里最珍贵的记忆,也将化作星星之火,照亮更多孩子的前行路。
文|郝邡博 宋佳 佟文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