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干部:沐光而行执笔书“青”
有不少同志感慨,写稿是一条“不归路”,这条路没有终点,只有一直在路上,恰有“一入此门深似海”的宿命感。写稿的起点,或许是因为工作任务要求,“不得已”而为之,亦或许是偶然间一睹隽秀文章,便想着“见贤思齐”,不论因为什么,都值得感谢它让自己迈出了第一步。新时代的青年干部应当勤动笔,既要锻铸成业务工作的一把“利刃”,也要自觉成长为文稿写作的一支“好笔”。坚持用心用情用力写稿,以笔为楫沐光而行,执笔书写一篇篇青春华章,方能不负光阴不负“青”。
时光不负有心人,写稿之心虽苦,愿为“青”甘之如饴。桌上的时针一分一秒走过,换来的是稿纸上反复斟酌的一字一句,那些在写稿中悄悄逝去的时光,青春将会以另一种形式给予回馈。永葆一颗“先苦后甜”的决心,在勤学之、明辨之中不惧吃苦。作为一个“写稿小白”的起点,从弄明白“什么是一篇好的文稿”开始,要做好“观千剑而后识器”的精神觉悟,坚持多看多学,参考优秀文章的结构布局、独特写法等,从模仿到内化过渡,做到“雪泥鸿爪踏而无痕,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永葆一颗“忆苦思甜”的初心,在慎思之、笃行之中苦中作乐。文如其人各有长短,要找准自我定位,想清楚能写好哪类文章,找到最适合自己文风的赛道,要以“写海无涯乐作舟”的心态坚持多写多练,把所擅长写的写实、写深、写精、写好,真正在文字中见思考、见实践、见情感,不断在写稿中提升成就感和获得感。
星光不弃赶路人,成稿之路虽艰,愿与“青”行且至之。繁星灼灼之夜,点点星光洒落在黑字红圈的稿纸上,不须问露寒夜深,执笔前行即可,青春如北辰之星一路相伴、指引方向。所谓“梅花香自苦寒来”,好文章多是“改”出来的,磨稿至成稿之路何其漫漫修远,要老老实实地多做“铁杵磨针”的“笨功夫”,以“吾将上下而求索”之坚韧,对文章用语、结构等小细节和大格局都不放过,真正让修改发挥出“点铁成金、脱胎换骨”之效。在“行路难,多歧路”中投石问路,精准定位应改尽改的“吹毛求疵”之处,对于十分纠结的地方多用替换法,替换一些近义词或同意思表达,在体会文章效果差异中找到最佳搭档。在“山重水复疑无路”中开辟新路,努力发现改无可改的“柳暗花明”之地,对于看似“不需改”的文章,更要在“新”字上多琢磨,深化思考、创新思维,做到立意新、结构新、表达新。
春光不吝追梦人,发稿之梦虽遥,愿向“青”持而成之。四月春光恰好,又唤醒了沉睡一冬的文稿,以笔为舟向梦航行,且看青春之花在字里行间绽放那无尽芳华,点亮青春之梦。“不想发稿的作者不是好作者”,发稿既是一份成绩,对努力写稿人的肯定,更是一份殷切嘱托,对其“更上一层楼”的成长期许,发稿之梦亦是成长之路,有时就在那蓦然回首的灯火阑珊处。坚持为筑梦蓄力,“屡战屡败”不辍笔是筑梦之基,作为一名写稿人要始终坚信手中的那只“笔”,就像剑客相信手中的宝剑,当前的投稿失利只是暂时的“技不如人”,要久久为功、砥砺耕耘,唯有苦练“笔法”方能“榜上有名”。坚持为圆梦助力,“屡败屡战”再驱笔是圆梦之始,要善于做“事后文章”,坚持对文章总结经验和反思问题,通过长期总结积累练就一双辨别文章质量的“火眼金睛”,涵养写出一篇精彩文章所必备的思维格局。(四川绵竹 袁加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