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栗县:笔墨融产业,文艺赋能赣湘合作产业园新发展

笔墨融产业 文艺赋能赣湘合作产业园新发展
当文艺的笔触邂逅轰鸣的生产线,当灵感的火花碰撞创新的引擎,一场别开生面的工业美学探索之旅在赣湘合作产业园展开。5月20日,由上栗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部指导,县文联联合县城市社区党工委、工业园管委会主办的"走进园区看变化·文艺采风助发展"活动成功举行。30余名作家、诗人、摄影家、画家、书法家组成的文艺采风团深入园区一线,用艺术视角解读工业发展密码,以人文情怀书写产业振兴篇章。
民生打底:社区织就产城融合温暖底色
采风首站宝华工业社区,这座江西省首个落户园区的基层服务组织,正以"绣花功夫"编织产城融合的温暖图景。9名社区工作者中5名党员组成的服务专班,通过创新推出的"周五夜诊"机制,将企业和居民的"急难愁盼"转化为可量化的"烦恼指数"。在社区服务中心,泛黄的台账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宿舍楼漏水维修、企业运输路线优化等民生诉求,每一个标红的办结事项背后,都是基层治理智慧的生动实践。
"我们把群众满意度变成看得见的数据曲线。"社区主任展示着可视化的"烦恼指数"看板,"上周企业反映的员工子女入学问题,通过'夜诊会'协调教育部门,三天就解决了。"这种精细化治理模式引发采风团热烈讨论,摄影家张磊边拍摄社区工作者走访企业的画面边感叹:"原来基层治理也能像创作艺术作品一样,既有温度又有精度。"
创新赋能:企业奏响科技强音
走进江西电子电路研究中心,精密仪器的嗡鸣与科研人员的讨论声交织成创新协奏曲。在5G高频信号传输实验室,工程师刘工指着电路板上细密的线路介绍:"我们正在攻克信号损耗难题,这就像在纳米级的画布上绘制电路图。"文艺工作者们围聚在实验台前,亲眼见证科研人员用探针调试芯片,用示波器捕捉电波,诗人老林当即写下:"代码在指尖流淌,智慧在硅片生长。"
在萍乡市云联数字产业有限公司,跳动的数据流构成数字时代的独特风景。企业负责人展示着实时更新的产业分析图谱:"我们用算法为企业导航,让每一个数据都成为点亮发展的火种。"在跨界交流环节,画家吴昊的创意令人眼前一亮:"这些数据流动的轨迹,恰似水墨在宣纸上的自然晕染。"双方当即达成合作意向,计划将大数据可视化图表转化为数字水墨艺术作品。

萍乡伍子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传统工艺与现代智造碰撞出奇妙火花。机械臂精准抓取原料,从业20年的老工匠张师傅用布满老茧的手校准细节,"我们既要传承百年配方,也要拥抱智能制造。"企业负责人的话引发共鸣,书法家现场挥毫写下"守正出新"四个大字,为这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留下艺术注脚。
在江西洲旭电路科技有限公司,机械臂以微米级精度进行电路板焊接,这里的产品将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这些精密焊点,是中国智造写给太空的情书。"青年作家赵阳的即兴创作,道出了所有人的赞叹。当得知企业自主研发的焊接技术打破国外垄断时,采风团自发响起热烈掌声。

产业成势:园区绘就发展宏图
赣湘合作产业园的发展轨迹,堪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样本。从2007年的30家企业、17.8亿元产值,到如今142家企业、180亿元产值的产业集群,8年间实现超10倍增长,增速远超全国同类园区平均水平。园区管委会主任解读发展密码:"我们以'绿色、活力、文脉'为理念,凭借'双高铁+三高速'的交通优势,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的新高地。"
在100余万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里,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两大主导产业蓬勃发展。44家电子信息企业形成完整产业链,以丰达兴、东讯精密为代表的16家电路企业年产能达2600万平方米,在全国占据重要地位。完善的生产生活配套设施,让企业真正实现"拎包入驻";54万人口的人力资源储备,为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文艺破圈:赋能产业新未来
"这次采风彻底改变了我对工业的认知。"画家王琳在总结会上感慨,"原来冰冷的生产线背后,是无数奋斗者的热血与情怀。"为推动采风成果转化,县文联制定详细计划:联合县融媒体中心开设"园区新貌"专栏,分期推出诗歌、散文、摄影等文艺作品;举办"工业之美"主题展览,让艺术作品走进企业、社区;与网络平台合作开展"云游产业园"直播活动,让文艺赋能园区品牌建设。
当夕阳为园区披上金色外衣,采风团成员仍在热烈讨论创作构思。这场文艺与产业的深度对话,不仅挖掘出工业发展背后的动人故事,更搭建起文化赋能经济的新桥梁。随着一批批文艺作品的诞生与传播,赣湘合作产业园的创新故事必将传得更远,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的文化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