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火照于“途”,红迹寻初心——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2025-07-05 23:21 阅读
徐湘达

7 月 4 号那天上午,蝉鸣此起彼伏,瑞火照于途暑期实践队踩着发烫的石板路走进红井。日头悬得高,明晃晃的阳光里浮动着细小尘埃,第一眼撞见的老建筑便裹着岁月的影子 —— 苔痕斑驳的青灰砖墙,剥落的墙皮露出内里土坯的肌理,黛瓦层层叠叠摞成整齐的波浪,檐角微微翘起,像在眺望某个遥远的年代。我伸手触碰墙体,粗粝的表面蹭过掌心,凉津津的触感里渗着光阴的沉淀,恍若触到了时光的纹路。​

图为讲解员带领队员回顾革命旧址/实践队队员摄

跟着讲解员的脚步,每推开一扇吱呀作响的木门,都像翻开一页泛黄的旧书。她指着雕着简朴花纹的木棂窗说这是当年的办公室,又望向结着褐色锈迹的铁门环说那曾是会议室的入口。我记不清具体的建筑名称,却记得那些被磨得发亮的门轴、窗台上积着薄灰的陶罐,还有木梁上隐约可见的靛蓝彩绘,像是被岁月轻轻吻过的印记,无声诉说着往昔的烟火。​

图为红井边的石碑/实践队队员摄
图为在保安叔叔的帮助下打井水/实践队队员摄
图为实践队队员在接取井水/实践队队员摄

行至红井边,井沿的麻石被磨出温润的包浆,俯身时能看见水面泛着细碎的涟漪,一片枫叶状的落叶正随着波光打转。用搪瓷杯舀起井水,清冽的凉意顺着指尖漫上来,入口是透心的甘,比山泉多了份醇厚,比自来水添了丝清甜,喉头掠过的瞬间,暑气竟消了大半。井底棱角分明的鹅卵石在光影里明灭,水面晃动时,光斑碎成跳动的星子,恍惚间竟觉得这井水承载的不只是清凉,还有时光淬炼后的沉静。​

图为实践队队员在老槐树下齐声歌唱红歌/实践队队员摄

老槐树的浓荫是午后的天然舞台,皲裂的树皮如大地的掌纹,枝干虬曲着向天空伸展,叶片在风里翻出银白的背面,沙沙声像在哼唱古老的歌谣。我们抱着歌谱站在树下,起初嗓音还有些生涩,第一句《我和我的祖国》刚出口便散在风里,不知谁起了个坚定的调子,歌声便渐渐凝成一股暖流。路过的游客驻足凝视,树影与我们的身影在地上交织成画,阳光穿过叶隙洒在肩头,仿佛给每个人都镀上了一层温柔的金边,那些歌词不再是课本上的铅字,而是从胸腔里涌出来的热望。​

图为列宁小学内讲解员为大家介绍小学来历/实践队队员摄

列宁小学的教室飘着旧木头的香气,泛着温润光泽的老旧木桌腿有些吱呀作响,黑板上 “好好学习” 四个褪色的粉笔字迹,像是被时光轻轻擦拭过的誓言。与其他实践队围坐时,听见有人说摸着砖墙上的凹痕仿佛触到了历史的指纹,有人说井水的清甜让他想起故乡的老井,话语混着窗外的蝉鸣与槐叶的沙沙声,在褪色的黑板前流淌。我望着树影爬上黑板,在 “学习” 二字上投下晃动的光斑,忽然觉得这些零散的感受就像散落的星子,正慢慢在彼此的眼眸里连成银河。​

图为实践队队员在红井旁的合照/实践队队员摄

暮色漫上来时,红井的水仍在低声流淌,老槐树的枝叶还在风中私语,列宁小学的木门轻轻合上,发出一声悠长的叹息。这一天没有波澜壮阔的情节,却处处是时光的馈赠 —— 砖墙的粗粝、井水的甘洌、槐叶的沙沙、木桌的吱呀,还有那些在交流中闪烁的眼神,都成了心田里的丝丝涟漪。原来红色记忆不必是惊涛骇浪,它早已化作这些触手可及的细节,在平凡的时刻里,温柔地叩击着人心。​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