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乡”约童梦:拥抱情绪微光,编织爱的绮梦
2025年7月4日,晨光洒落在江西省九江市共青城市江益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教师教育学院“青禾筑梦,萤火扬风”社会实践队满怀热忱,迎来了最后一天的志愿活动。志愿者们以“铭恩前行·守心向阳”为引,怀揣感恩之心,用真诚与热情点燃孩子们眼中的光芒,以乐观与坚韧照亮前行的路,让梦想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管理情绪,与爱同行。上午志愿者围绕一只由红色、黄色、蓝色、绿色和黑色混合而成的小怪兽展开课程,旨在帮助小朋友学会有效地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课堂上,志愿者依托鲜活案例,引导孩子们先认识情绪的多样性,再理解不同情绪产生的缘由,并讲解正确表达情绪、科学调节情绪的方法。同时,通过角色扮演让孩子沉浸式体验不同情绪,组织小组讨论激发思维碰撞,开展互动游戏增添学习趣味。在这般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孩子们渐渐解锁“情绪管理超能力”,明白情绪是陪伴成长、多彩多姿的好朋友。随着小怪兽故事的推进,象征成长的“情绪小树”,在教室“扎根”,孩子们在游戏中加深了对情绪认知与应对方式的认识,向着心智成熟又迈进一步。

自我接纳,自信成长。志愿者围绕《我爱我自己》绘本故事,开启了一段儿童积极认知自我的培育之旅。志愿者以多媒体互动为桥梁,融合图片展示、音频播放与简易手工实践,让孩子们沉浸式理解故事脉络,驱动他们思考自身成长,唤醒内在自我认同感。随后,志愿者带领孩子们对照镜子,细致描摹自己的五官特点,在观察中发现并观察独特的自己,进一步加深自我认知。趣味角色扮演环节进一步将课堂氛围推向高潮,孩子们纷纷化身大雁、青蛙、鹦鹉、大象等小动物,在模仿与演绎中,共情故事角色情感,在情感共振里锚定自我价值,逐步形成积极自我认知的基石,以更自信的姿态拥抱成长。


午后的阳光如金纱般透过窗棂,温柔地铺满教室的每个角落。当活动进入感恩教育环节,志愿者们希望借此契机,让感恩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将内心的感激化作真挚的行动。志愿者们鼓励小朋友们勇敢表达心中的爱,并带领他们在精心准备的“爱要大声说出来”道具布上进行爱的表达。瞧!有的小朋友印下稚嫩的手印;有的画上色彩斑斓的小爱心并认真写下一句句饱含深情的话语;有的趴在画布上一笔一划郑重地写下“妈妈我爱你!”;有的则用彩笔勾勒出娇艳的花朵;还有的将满满的爱意凝聚成一颗颗跳动的爱心。教室里弥漫着丙烯笔淡淡的清香,温暖而治愈的氛围将大家紧紧包围。孩子们笔下的每一道线条、每一抹色彩,都承载着他们炽热的情感与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成为这个温馨午后最珍贵的成长印记。


夕阳西下,教室里充满了欢声笑语,彩色的气球和手工制作的成果装饰挂满黑板,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小桌子上,映出暖暖的光斑。一张由长桌拼接而成的展示台上,满满当当陈列着孩子们这几日的“成长印记”——绿意盎然的植物罐头、色彩绚丽的脸谱、创意十足的石头画,还有那虽笔触稚嫩却工整认真的书法作品,每一样都凝聚着孩子们的专注与热情。“老师老师!快看我的植物罐头!”其中一位小朋友小心翼翼地捧起植物罐头,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大叫道。另一旁的小朋友也举起一个用石头画的小人,声音里带着雀跃:“老师,这个我能带回家吗?”孩子们脸上洋溢着快乐纯真的笑容——镜头定格时,夕阳恰好为每一张笑脸镶上金边,将这份童真与美好也永远定格在时光里。

时光如夏日的流萤,转瞬即逝,转眼就到了告别的时刻。那些浸润着汗水与欢笑的日子里,志愿者们见证了孩子们从怯生生到勇敢表达的蜕变,也在非遗传承的指尖温度、井冈山精神的激昂旋律中,触摸到文化与信仰的力量。此刻回望,每一堂生动的课程、每一次温暖的互动,都化作了架设在青春与童心之间的桥梁。愿孩子们永远保持这份勇敢与天真,愿我们的故事像田埂上的野花,在岁月里生生不息,绽放出最质朴的芬芳。未来,教师教育学院“青禾筑梦,萤火扬风”社会实践队将继续以青春为笔、以热忱为墨,深耕乡村教育的沃土。我们深知,每一次知识的传递、每一份心灵的陪伴,都是点亮乡村未来的星火。这份与教育双向奔赴的约定,这份扎根乡土的守护,终将汇聚成河,滋养更多稚嫩的梦想,在乡村振兴的壮阔画卷上,书写属于新时代青年的使命与担当。
文|聂颖瑶 孔泳铃 李立莹
图|聂颖瑶 叶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