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明:扇面里的栖贤山水新境
扇面里的栖贤山水新境
文/郑明 朱细胜
图/李秋明
站在李秋明先生的这组栖贤山扇面画作前,仿佛开启一场穿越时空的山水对话,古老文化底蕴与现代创作视野交融,勾勒出独特的艺术风景。
从构图看,无人机视角的融入是大胆创新。扇面本就因形制自带独特空间感,作者以深远构图等方法,打破传统山水观视角度。如展现山峦层次的作品,将栖贤山的延绵起伏,以更具纵深感与全局感的方式铺陈,观者似悬于空中,俯瞰山峦叠翠,“人在景中”不再是平面想象,而是沉浸式的空间代入,让栖贤山的形态在扇面有限天地里,拓展出无限的山水气象。
笔墨语言上,对多种皴法的运用精准且克制。为呈现淡雅南方山水,作者少用墨块,以皴法勾勒山石肌理、摹写林木风姿。或披麻皴写山体悠远,或斧劈皴显山石硬朗,不同皴法交织,似在为栖贤山作“肌理肖像”,既保留传统山水技法的韵味,又因精简墨块,营造出清逸、空灵的意境,契合栖贤山作为文化源头的淡雅气质,致敬古人山水精神的同时,走出新径。
文化内涵挖掘上,作品扎根栖贤山深厚底蕴。栖贤山因澹台灭明讲学得名,关联进贤县文化脉络,“栖贤八景”的影子虽未直白呈现,却能从山水气韵里感知。作者以笔为桥,将历史文化积淀转化为视觉语言,让观者在水墨间触摸农郊晚唱的悠然、书台月夜的静谧,使画作成为文化传承的载体,延续栖贤山的文化生命。
创作视野的突破更显作者艺术追求。从痴迷意象山水到跳出老庄哲学,拓展后哲学视野,这组画具有一定开创性。它们不再局限传统哲学框架下的山水表意,以更开放、现代的视角诠释栖贤山,让古老山水与当下创作思维碰撞,开出独特绘画之路。这是对作者自我艺术的超越,也为山水题材创作提供新思考方向,启示后来者:传统山水可在时代视野里,焕发全新文化与艺术活力。
李秋明先生的栖贤山扇面,是山水创作的新探索,是文化传承的艺术表达。于扇面小天地,绘就栖贤山大境界,让我们看到传统山水与现代创作融合的无限可能,也期待他在这条独有的绘画之路上,继续拓宽山水艺术的边界,为我们带来更多文化与视觉交融的惊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