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水利职业学院:青春志愿行,碧水映丹心
七月流火,蝉鸣喧嚣,“思源逐浪”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以青春之名,深入赣南小源村,丈量其文化厚度,感知民生脉搏。从麻纱翻飞的非遗工坊到青苔斑驳的老宅深巷,再到银发课堂的朗朗笑语,队员们躬身实践,用心勾勒出一幅文化传承与民生服务交织的乡村繁荣图景。当青春遇见乡土,当知识碰撞乡情,一幅饱含温度与深度的振兴画卷正徐徐铺展。
经纬之间:夏布里的时光密码
推开村民李阿婆那扇被岁月浸染的木门,苎麻特有的草木清香如云雾般温柔弥漫开来。腰机轻响,节奏如溪流淙淙,非遗夏布传承人端坐其间,指尖翻飞。她将晒干如银的苎麻纤维轻柔挽成麻团,经纬穿梭,梭子如灵巧的游鱼,古老技艺在光影下流淌成布。

图为小源村李阿婆织作夏布。宁泽豪 摄
实践队员徐荟荟屏息凝神,在阿婆手把手的引领下尝试引纬、打紧。“线绷得太紧易断,太松则布疏漏。”阿婆的叮咛朴实如麻。经纬交错间,徐荟荟指尖传来纤维的韧劲与温度,她感慨万千:“原以为非遗是博物馆中隔着玻璃的静默风景,未曾想能亲手触摸这千年技艺的温热脉搏!每一道纹理都藏着祖先的智慧密码。”实践的意义,正在于发现、学习、激活这些珍贵的活态遗产。队员们架起相机,记录下这即将消逝的技艺全貌。

图为实践队员徐荟荟体验夏布非遗传技艺。宁泽豪 摄
砖石为证:科技守护老屋筋骨
告别苎麻的清香,队员们手持专业设备,步履坚定地走进连片承载着家族记忆的老宅院落。在专业老师指导下,混凝土回弹仪的“滴滴”声如心跳般回响在斑驳的墙垣间。队员们目光如炬,在光影交织的幽深厅堂里,严谨测量着每一处碳化深度,评估着岁月对“骨力”的侵蚀,不放过一丝可能的结构隐患。

图为实践队指导老师讲解混凝土回弹仪。黄慧蓉 摄
冰冷的仪器在青年手中传递,精确的数据在记录本上跳动,为老屋主人送去了沉甸甸的安心“定心丸”。“原来这老墙,比我们想的更硬朗!”屋主曾伯抚着布满裂纹的墙面,皱纹舒展。科技的力量正悄然守护着历史的脉络,赋予这些沉默的砖石以数字化的生命力,使老屋在时代变迁中得以安驻,让时光的故事在坚固的屋檐下继续讲述。

图为实践队操作混凝土回弹仪检测老屋墙体。黄慧蓉 摄
方言传情:银发钱袋筑“智”防
守护家园的砖石,亦需守护人心的堤坝。在村中“乡村大学”的树荫下,一场别开生面的“银发钱袋保卫战”正火热上演。队员们褪去校园的青涩,操起地道的本地乡音,将自编的“反诈三句半”演绎得妙趣横生、掷地有声:“电话说你中大奖,莫信!索要卡号和密码,快跑!”

图为实践队员开展老年群体反诈课堂。黄慧蓉 摄
精心制作的PPT图文并茂,将“保健品神效”、“温情陷阱”等骗局层层剥开。他们走到老人中间,手把手教其开启手机“来电防火墙”,一句句乡音叮咛,一张张实用图解,为长者们擦亮被岁月模糊的双眼。

图为老年群体反诈课堂现场照片。黄慧蓉 摄
“后生仔讲得透亮,骗子那些花花肠子,这下可糊弄不了我咯!”刘奶奶笑着拍腿。这反诈堤坝,以乡音为石,以智慧为基,在老人们晚年的心田筑起一道坚实防线,守护着他们毕生积蓄的安宁。

图为小源村村民参加反诈课堂。 黄慧蓉 摄
当星光悄然爬上莲塘,实践队员们在民宿温暖的灯下梳理一天的收获。腰机余温尚存,指尖仿佛还缠绕着苎麻的坚韧;老屋的检测数据,是科技赋予历史的无声守护;老人们朗朗的反诈口诀,是信任与责任交织的回响;水样瓶里荡漾的清波微光,折射出守护家园的清澈誓言……这一切在笔尖交汇,凝成滚烫的体悟:“所谓‘思源’,不仅是追溯文化根脉的虔诚朝圣,更是俯身接住这片土地抛来的每一个沉甸甸的、关乎生计与未来的时代命题。”

图为实践队员与小源村村民合影。黄慧蓉 摄
这场没有刻度的实践之旅,恰似小源村前潺潺不息的溪流,以润物无声的姿态,在传统与现代交错的广阔河床间奔涌不息,留下青春最清澈的印记与最深刻的回响。经纬交织处,是文化命脉的延续;碧水映照里,有青年赤诚的初心——这便是“思源逐浪”在小源沃野刻下的永恒坐标。(通讯员:魏霖 李卓礞 章山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