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科技学院暑期三下乡:千年客家韵,万里故土情
为积极响应国家“三下乡”号召,引导和帮助青少学生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7月初,赣南科技学院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客韵菁菁”2025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前往赣县区湖江镇社会实践点,开启文化调研学习。在湖江镇夏浒村,客家人水上南迁的第一站,“客韵菁菁”社会实践队沿着古村巷道,触摸历史印记,走进古宗祠、探访老遗址、驻足学堂与田野,读懂客家儿女跨越时空的爱国情怀与担当。

宗祠品楹联,家国藏字间
夏浒古村,既是客家人水上南迁的首站,也是抗倭名将戚继光的祖籍地。“客韵菁菁”实践队跟随夏浒村驻村第一书记查亚平的讲解,走进戚氏宗祠。宗祠内,“捍家卫国”四个鎏金大字悬于门楣,刚劲有力。队员们一进门,便被扑面而来的厚重气息包裹。18根红沙岩石柱撑起厅堂,柱上镌刻的楹联字字千钧:“忠孝为纲,处世当怀报国志”、“宗功继世,千秋家国系心头”……这些历经百年的文字,将“家”与“国”紧紧绑在一起,引得队员们驻足沉思,久久不愿离去。


不远处的谢氏宗祠,是另一番景致。仿宋风格的建筑,宏伟庄重,前厅上方的如意斗拱,以精巧的榫卯结构咬合,层次分明,透着客家人的匠心。经查书记介绍,柱上某一处楹联为清末族人谢秉琦所留。当年,他变卖田产办学堂,盼族人领悟“提笔能安邦,落笔可兴家”。队员们透过楹联,读懂危难之际谢氏族人欲以教育救国、革命救国的壮志。


无论是戚氏的“武备卫国”,还是谢氏的“文以兴邦”,都藏着客家人南迁路上未曾褪色的初心:行囊装乡愁,脚步踏山河,但刻在族谱里、写在楹联上的家国大义,永远是心底深扎的根。
碉堡触残垣,烽火忆当年
队员们踏入洲坪碉堡,注视、抚摸残迹,仿佛看见赣南苏区客家人,借夜色冲破封锁,为送药护资浴血拼杀。硝烟虽远,客家儿女抗战身影仍烙进队员们心间。小小的洲坪雕堡,留下了苏区革命英雄们英勇而光荣的战斗足迹,成为了赣县苏区红军第二次反围剿胜利的见证。每道裂缝、每块砖石,都将保家卫国的热血身姿与红色故事,悄然传承一代又一代。

学堂寻踪迹,精神代相传
夏府中学扎根于赣南红色沃土,其校舍虽历经岁月略显陈旧,却保留着客家建筑的特色——青砖灰瓦间藏着客家民居布局神韵,木梁结尽显客家民居质朴风格。学校从战火中走来,承载特殊使命,将爱国基因融入教育血脉。在这里,队员们读懂岁月沉淀,耳畔似回荡书声,穿透时空见证先辈以教育燃国家希望的热忱,预见这份传承的远方——依托客家文化根基,以红色精神培育家国担当,让历史温度照进现实。这份延续,恰如向上向善火种,为乡土振兴积蓄青春力量 。

葵海沐暖阳,振兴展新颜
“客韵菁菁”实践队调研向日葵基地,见证客家人响应乡村振兴号召,在红色土地上开辟出千亩花田。金灿灿的花盘始终朝着阳光,恰似客家儿女向上奋进的姿态。

基地不仅是风景,更是产业链的起点:饱满的葵花籽经加工成特色农产品;榨出的葵花籽油香飘市集,延伸多元收益。同时,依托花海打造的文旅项目,让游客在赏葵之余,聆听客家先辈的革命故事,红色文化与田园风情相融。
从宗祠楹联刻写的家国情,到战火年代护乡的热血,再到学堂书声延续的担当,客家人把爱国基因织进乡土。今天,他们借“向阳而生”产业兴乡,将爱国情怀转化为建设家乡的动力,让向日葵成为“客韵菁菁”实践队的“活教材”——读懂爱国藏在砖石、弹痕与书声里,经葵海接力,催我们把红色根脉扎进新时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