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题材电视剧凭什么圈粉“Z世代”
2024年位于收视榜首的《上甘岭》,90后、00后是追剧主力;开播即热的《西北岁月》在古偶剧扎堆的网播平台突出重围,上线次日全网点播量突破千万……自电视剧《觉醒年代》掀起现象级热潮以来,近年来红色题材电视剧愈发圈粉年轻人,年轻人不仅成为红色题材作品的“自来水”,还热衷于“二刷”“三刷”红色经典佳作。
网络“催更”、剧情混剪、边查党史边追剧、举办线下观剧沙龙……“Z世代”用独特的方式表达着对红色题材电视剧的喜爱。据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2024年中国剧集发展报告》显示,重大历史题材和重大革命题材分别以46.75%、33.58%的比例占据观众喜爱的题材前列。编剧龙平平对此深有感慨:“谁说当代青年不爱看红色题材?他们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好的,我们不能低估了青年的政治鉴别力和艺术鉴赏力。”从误解到追捧的背后,离不开创作者用新的时代视角和历史认知,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创意表达、诚挚的创作初心,唤起了年轻受众心灵深处的共情与共鸣。
红色题材并非是横亘在创作者与年轻人之间无法逾越的大山,纵观近年来破圈刷屏的红色题材电视剧,无不尽显 “拥抱年轻人”的创作特质。
在对革命家的人物塑造上,创作者念好了人物刻画的“真”字诀,少了扁平说教,多了平凡真实。如豆瓣评分9.1的电视剧《恰同学少年》,其中刻画的青年毛泽东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他擅长文史,拙于理科,有着年轻人的倔强、莽撞,会因为不满学校的不合理规定而带头“闹事”,也会在面对困难挫折时产生迷茫和困惑。对革命家人情人性的刻画与丰盈,让原本“高大上”的人有了神、有了魂。人物活了,思想也更灵动,进一步拓宽了年轻人认知历史的视野。
在历史人物的史实还原上,少了以偏概全,多了立体客观。《觉醒年代》打破了非黑即白的叙事套路,对诸多历史人物进行了高度还原。如历史上的辜鸿铭是一位学贯中西、性格复杂且极具特点的人物。电视剧既从外在形象进行精准刻画,如留着辫子、带着跟班、抽水烟、身边摆着痰盂等标志性特征,又以剧情冲突塑造多元性格,如在北大礼堂演讲《中国人的精神》、与胡适等人在课堂上的辩论等一系列事件和情节,展现辜鸿铭既守旧、清高、偏执,又可爱、正直、热血的复杂性格,让年轻观众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真实可感的文化大家。
在红色题材的资源开掘上,少了陈腔滥调,多了独特新颖。在当代文艺创作中,中国革命史始终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宝库。无论是从宏观上展现革命历史进程全貌的电视剧《长征》,还是从微观上聚焦个体命运起伏的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无论是从地域特色角度深入挖掘的电视剧《西北岁月》,还是从隐蔽战线角度挖掘的电视剧《潜伏》……一系列的多维度挖掘,让年轻观众对中国革命史有了更加全面、系统、深刻的认知与理解。随着党史研究不断取得新进展,红色题材电视剧也不断开拓新的创作路径,朝气青春、还原党史、群像刻画等成为吸引年轻人的关键词。
在表现形态上,少了照本宣科,多了融合创新。年轻人作为文化消费的主力军,不再满足浮于表面的感官刺激,转而探寻更深层次的内容价值。许多红色题材电视剧开始打破传统的叙事结构,采用更加现代化和多元化的艺术表达,如电视剧《追风者》以红色金融家魏若来的视角展开叙述。魏若来是那个时代众多普通青年的缩影,他们在时代浪潮中不断探索、思考和奋斗,最终找到自己的信仰和人生方向。年龄、社会身份、人生境遇上的接近让年轻观众更有代入感,更易体悟革命先辈的平凡和伟大。《理想照耀中国》采用系列短剧模式,从浩瀚历史中抓取微小却典型的人物和事件进行重构,融写意、纪实、轻喜剧等多种风格于一体,极大丰富了受众的内容感受和审美体验。
在视听语言的呈现运用上,少了千篇一律,多了质感匠心。正如电视剧《伟大的转折》导演李伟所言,好的历史剧应当是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科学结晶,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红色题材电视剧理应是对革命历史的钩沉稽古,还原历史打动人心。如《上甘岭》在场景搭建、道具布置、服装化妆等方面都极为精细,专门搭建长达2公里、占地5000平方米的坑道,给观众身临其境的震撼感受。《觉醒年代》同样注重还原历史质感,无论古旧斑驳的北大红楼,还是墙上张贴的标语告示,抑或街头巷尾老式牌坊和沿街叫卖的小商小贩,无不使观众代入感十足。
可以说,正是创作者们积极运用年轻人熟悉的语境,给宏大的红色主题作品注入青春形象、青春视角和青春表达,为年轻人打开了一扇通往激情年代的大门。(张一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