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艺沉入人民中去
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春节期间,江西组织了不同形式的文艺下基层活动,让好的作品直面群众。在当前媒介、科技等均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文艺如何更好地深入基层、更好地服务人民,对于新时代广大文艺创作者来说,是一道“必答题”。
人民的文艺,要让人民看得到,看得懂。当前,江西城乡文化服务水平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尤其是处于偏远山区的乡村群体,接触到高品质文艺资源的机会不多,打通文艺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要先解决“看得到”的问题,建立健全的供给机制,优化产品供给,提供多样化、特色化的优质产品。春节期间,江西组织“万名文艺家下基层”,覆盖面广、形式也多,值得称赞。其次,要让人民群众“看得懂”。好的文艺作品,是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泥土的芬芳、是生活的气息。从文艺创作上来说,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观,要秉承虚心向人民学习的心态,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只有“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才能创作出接地气、打动人心的好作品。
人民的文艺,要问人民“要什么”。文艺下基层,对于公众来说并不陌生,写字画画、唱歌唱戏,文艺工作者下去的不少,但各种热闹的场景中也出现过“演员比观众多”等尴尬局面,很多节目不符合人民群众的“胃口”。出现这种结果,说白了是创作者不知道群众要看什么。年前,江西开展“万名文艺家下基层”活动,“魔术”“村晚”等形式多样的文艺主题就备受群众推崇,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给群众拍全家福、在路上给归乡的游子写春联,这些活动温暖人心,受到基层群众的热烈欢迎。又如前不久南昌市组织的文艺下基层迎春活动,选取的10项非遗代表性项目,大多数都是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最新琢磨出的新形式。考虑到庆新年,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便将“进贤白圩活字木版雕刻”拓印出新年祝福语,群众只要沾墨、铺纸、刷墨三步就能将做好的文创带回家。为了减轻舞龙师傅的负担,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开发出新品,让“龙珠”“龙身”都变得更轻,人人舞得起、舞得欢。这些效果无疑是不错的。
人民的文艺,要让人民“留得住”。文艺深入基层的过程,也是一个传承的过程,因此,尤其要注重与人民群众良性互动,要让文艺的种子种进群众的心田。年前,江西持续推动落实“强基工程”——文艺助力基层精神文明建设行动,提升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实现“结对子、送文化、种文化、传精神”有机结合。春节期间,广大文艺工作者马不停蹄地结对帮扶,省文化馆派出业务骨干,到基层开展专项服务指导、培育文化志愿团队等等,这一系列的动作都是要让文艺“留得住”。广大文艺工作者下基层,正是要引导群众从“配角”变“主角”,实现从“送文艺”到“种文艺”的转变。
新时代的赣鄱大地,人民为美好生活不懈奋斗的实践,为文艺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当前,文艺形式的表现千差万别,不少“唯流量”“博眼球”以及庸俗、低俗、媚俗的作品依然存在,广大文艺工作者应严守底线,不碰红线,坚持守正创新,把好驶向基层的“文艺之舟”,人民的文艺才能让人民爱。(曾悦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