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包书皮之“困”,需要教育新思路

2025-02-15 18:21 阅读
新华日报

2月12日是元宵佳节,也是南京中小学生开学报到的日子。一个段子在社交媒体上悄然流行——

“你们今天是包饺子,还是包汤圆、包元宵?”

“家长:我们包书皮。”

这个段子看似好笑,却道出了当下很多家长的无奈。事实上,在元宵节这个阖家团圆、共话温馨的日子,很多家庭都在包书皮这项“大工程”中度过。少则十本,多则几十本,不仅包书,连作业本也未能“幸免”,一些多孩家长甚至挑灯夜战到凌晨。

或许有人要说,何不看到包书皮背后的教育意义,让孩子参与包书皮的过程,既能体会到劳动的不易,又能教孩子珍惜和保护课本。但现实情况是,时间紧、任务重、规矩多,必须按照学校的统一“标准”来——书本包牛皮纸、作业本包白纸,另外书皮上还需贴姓名贴。此外,一些书皮粘贴的技术难度堪比手机贴膜,一不小心留下气泡还需重新返工。种种“标准化”程式下,孩子们难以独立完成,最后只能沦为家长的苦差事。

包书皮,这一沿袭了几十年的“开学仪式”,是几代人的集体记忆,本意是为了保护课本,同时也寄托了家长对孩子学业的期望与关爱。但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书本质量日益提升的当下,我们不禁要问:当包书皮逐渐成为家长的“负担”,是否已偏离了教育的初心?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学生的课业负担明显减轻,但部分环节仍存在“隐性负担”转移现象。学生和家长是否有选择权,自行决定包或不包书皮?教育部门在设计低年级教材时,是否可以考虑使用覆膜工艺或者更为耐用的材质,降低书本损耗的可能性?即便家长选择不包书皮,学校能否通过开展“最美教科书”等主题活动,将劳动教育融入日常习惯培养,激发孩子爱护书本的意识?解决“包书皮”这道难题,显然需要教育工作提供更多的解题智慧和思路。

教育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包书皮之“困”提醒我们:“双减”政策的深化落实,既要关注作业量、培训班的“大问题”,也不能忽视教育日常中的“细枝末节”。唯有始终围绕“以人为本”,清理形式主义藩篱,才能让教育初心真正抵达人心,让孩子在实践中真正收获成长。

用户点评
    已显示全部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