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诗而舞、踏歌而行,跟着央视一起读懂如画江西

2025-04-12 19:45 阅读
江西风景独好

“揽胜遍五岳,绝景在三清。”

 当央视《踏歌行》节目的镜头

聚焦江西三清山

一幅融合自然与人文的绝美画卷

就此缓缓展开

节目中,江西文旅宣传推广大使尹颂

携手主持人张舒越、郦波教授

中阮演奏家冯漫天

和三清山申遗专家组成员马振兴

一同走进三清山的奇妙世界

在三清山的绝景之中

以天地为舞台

用舞蹈来作诗

和诗而舞,踏歌而行

 

世界遗产,地质奇观

三清山,江西首个世界自然遗产

在全球 59 项中国世界遗产中熠熠生辉

这里峰峦叠嶂,如诗如画

“峰峦如聚” 的磅礴气势

让每一位游客都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三清山的美

美在其独特的花岗岩微地貌

历经10亿年地质演化

从汪洋大海到如今的奇峰异石

企鹅献桃、海狮吞月、拜月老人

栩栩如生的造型石

宛如大自然派出的精灵

分布在山间各处

它们身上的 “小锥锥”

正是三清山年轻的标志

也是地质演化的珍贵见证

三清山因其特殊的地貌

也被称作

“世界花岗岩微地貌的天然博物馆”

 

生态家园,万物共生

除了奇峰怪石

三清山还是动植物的天堂

1700多种野生动物

2300多种高等植物在此安居乐业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黄腹角雉

全球仅存四五千只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鹇

展翅飞翔时仿若仙境凤凰

而三清山的松树

或扎根峭壁,或舒展身姿

其中“荣枯生死恋”的两棵松树

一荣一枯,相互守望

诉说着生命的坚韧与陪伴的深情

 

登山而行,云端栈道

行走在三清山

不仅能邂逅自然美景

还能遇见负重前行却步履轻盈的挑夫

他们是大山的开拓者

或许在更早的时候

是他们踏出了登山的第一条路

为后来者打开了通往美景的大门

如今,三清山的栈道成为一大奇观

它开山岳景观高空修建栈道之先河

近 9 公里的栈道如丝带般缠绕山间

让游客如履平地

轻松将三清山的胜景尽收眼底

 

踏歌 山水诗会

地灵会人杰,踏歌行山水

江西上饶,这片孕育了三清山的土地

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的钟情之地

明代丁矶来三清山写下

“攀缘飞磴立峰顶,一鉴四海双眸空”

宋代诗人王安石写下

“每向小庭风月夜,却疑山水有精神”

杨万里《玉山道中》写下

“青山自负无尘色,尽日殷勤照碧溪”

陆游《玉山县南楼晚望》中写道

“安得此溪水,为我变春酿酿”

而辛弃疾,这位豪放派词人

一生更是与上饶结下不解之缘

他在上饶创作的诗词

占其留存词作的 70% 以上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闲适悠然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勾勒出一幅乡村夏夜图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一展胸中豪情壮志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抒发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的报国之心 

赣鄱大地见证了辛弃疾暮年的豪情与坚守

 

踏歌 鹅湖之会

上饶不仅有辛弃疾的豪情

还有朱熹与陆九渊的思想碰撞

“踏歌 鹅湖之会”重现中国思想史上 

“理学”与“心学”的精彩交锋

南宋淳熙二年

朱熹与陆九渊兄弟应吕祖谦之邀

相聚上饶鹅湖寺

朱熹主张格物致知

通过探究外物来启发良知

陆九渊提倡“心即理”

主张发明本心

在这场思想盛宴中

双方围绕为学方法各抒己见,争论激烈

朱熹认为要广泛学习知识,循序渐进

陆九渊则强调从内心出发,确立本心

虽然观点不同

但他们在交流中展现出求同存异的胸怀

此次鹅湖之会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包容精神

也激发了更多学者的思考和探索

对后世儒家思想发展影响深远

鹅湖书院的修建

便是对这段历史的最佳纪念

 

踏歌 三清天下秀

三清山作为道教文化名山

太极在这里尽显神韵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云雾缭绕的三清山上

太极表演者们以心行气、以气运身

动作刚柔相济、连绵不绝

太极的柔和与三清山的自然景观相互映衬

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妙意境

彰显着中国文化追求和谐、平衡的内涵

让我们在高山之巅

领略到中国文化的独特风骨

《踏歌行》走进三清山

以独特的方式

展现了三清山的自然之美与人文魅力

若你也向往这片神奇之地

不妨来三清山踏歌而行

探寻自然奥秘、品味文化韵味

来江西,来三清山

共赴这场自然与人文的浪漫之约!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