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讼先“枫"】从清晨到日暮,“沉浸式”体验派出法庭的一天
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有这样一群法庭人——他们踩着露珠出发,披着星光归来。他们在田间地头丈量公平,在农家小院调和纷争。这里是司法的最前线,是法律的温度与乡村生活的深度融合。56公里的路程,窗外是连绵的青山和早春新绿的稻田,让我们跟随镜头,走进靖安山区里的中源人民法庭,感受这群乡村法治守护者平凡却充满力量的一天。

8:00 调解室里的第一缕阳光
刚到法庭,法庭的玻璃门就被推开。“法官,我想问问别人欠我钱咋办……”一位皮肤黝黑的大姐攥着皱巴巴的借条探头询问。干警小舒立刻迎上前,将她引导至调解室,倒上一杯热茶,“您莫急,我们先看看借条。”边查看借条、了解情况,边用方言解释处理流程、法律规定。

8:30 办公室里的忙碌
办公室里,桌上放满了案件卷宗,但摆放得整整齐齐。庭长郑法官正在整理即将开庭的案件。她快速翻阅着庭审卷宗,用红笔标注争议焦点。“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关联两案均未结算,需勘验现场了解情况以备鉴定,另一起离婚纠纷案需上门送达,提前联系村干部了解情况、协助送达、调解”她边记录边叮嘱干警小舒。小舒认真地记录着,不时点头确认。

9:30 山区里的庭审现场
“现在开庭!”随着一声清脆的法槌声,一起租赁合同纠纷案正式审理。被告是本地民宿及商超租赁户,因民宿、商超租金及租赁范围与出租业主争执半年未果。法官耐心引导举证质证,当庭展示勘验照片,1小时的庭审后,双方同意调解,郑法官趁热打铁:“经商不易,合同履行合作期限还很长,如此争执将两败俱伤,各退一步才能长远……”

11:00 寻人未果的送达路
刚休庭,书记员小骆突然拍腿:“差点忘了那个委托送达!”三人立即驱车10公里,赶往当事人所在村部。山路颠簸,车轮卷起尘土,村干部看到几人却摇头:“张某全家去云南打工三年没回了,连除夕都没露面。”

12:05 饭桌上的研讨会
法庭食堂飘出饭菜香,干警们围坐一桌,庭长却盯着手机里的现场照片聊了起来。“上次那个宅基地案还得回访下”“赡养调解协议达成后,要及时做出司法确认。”在碗筷的叮当声里,法治的温度在细节中流淌。

14:00 雨幕下的测量
山间细雨朦胧,沾着泥浆的警车停在一处尚未完工的工地现场。双方的施工员在现场指指点点,争得面红耳赤。郑法官顾不上小雨,踩着泥巴,走到混凝土平台上,查看着手机里当事人提供的施工电子图,仔细对比着现场,雨水淋湿了制服。最终,在法官的见证下,原被告双方就工程范围达成一致。

16:00 网格法庭里的“薪”事
接到三坪村网格法庭联络员的反馈,几名农民工在三坪村部吵得不可开交,急需法院到场。郑法官赶到现场后,案情逐渐清晰:项目方拖欠工程款,包工头也捉襟见肘。“家娃等钱看病啊……”一位老表不停地搓着手嘀咕。干警们分头疏导,最终说服双方,敲定4月底前分期支付的方案。老表紧锁的眉头逐渐舒展,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19:00 星光下的灯火
夜幕降临,法庭二楼办公室仍亮着灯。郑法官撰写判决书,时不时在笔记本上涂画的声音夹杂着虫鸣;小舒正整理明日巡回审判点的物资;小骆电话回访案件当事人:“明天开庭时间是上午9点,千万别忘了。”院角的桂花树沙沙作响,仿佛在记录这忙碌却充实。
从鸡鸣破晓到繁星满天,中源法庭的一天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调解时的苦口婆心、送达时的跋山涉水、判决时的字斟句酌。在这里,这群扎根九岭山区的干警,正用脚步丈量着“最后一公里”的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