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应用科技学院开展“文化赣鄱行”陶瓷文化实践

2025-07-14 14:58 阅读
大江网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近日,江西应用科技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文化赣鄱行”陶瓷文化分队深入千年瓷都,开展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通过“学、讲、研、践”四维融合的行走课堂,引导青年学子在传统与现代、匠心与红色之间,体悟文化之魂,锤炼精神之骨,坚定信仰之基。

  “学”的第一站,实践分队直抵柴窑与气窑开窑现场。一边是数控调温、标准化烧制的现代工艺流程,一边是柴火翻腾、匠人守炉的古法烧制场景,青年学子在一冷一热、一新一旧之间,直观感受到“守正”与“创新”的文化张力,领悟技艺演进背后的时代变迁与精神传承。柴窑匠人弯腰投柴、汗浸衣襟的画面,让“精益求精、不舍寸分”的工匠精神具体可感、触手可及。

  在中国陶瓷博物馆与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七十二道制瓷工序铺展如画轴,非遗传承人埋首施釉画坯,历代陶瓷精品静静陈列,厚重的文化肌理跃然眼前。从“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的匠艺逻辑中,青年学子不仅读懂了器物之美,更读懂了文明之魂——技艺的深邃、匠心的坚守,皆在其中。

  在中国犀牛工作室,主理人徐宁以“稀有即珍贵”为创作理念,展示了他对陶瓷工艺的极致追求。从泥料配比到釉色调制,从器型设计到火候掌控,每一道环节都承载着对传统技艺的深耕与当代语境的回应。他说:“真正的好作品,是可以沉默地说话。”青年学生在他的讲述中感受到一种超越技艺的文化信念。

  而在新四军瑶里改编展示馆与陶瓷博物馆,学院思政教师结合馆藏红色主题瓷,开展行走中的思政课教学,带领学生从“红星瓷盘”“八一瓷碗”等物件中回溯革命记忆与精神传承。革命故事不再只是历史陈列,而是嵌入器物、融入讲解,沉入学生心底。

  在景德镇古窑遗址与陶瓷作坊之间,分队成员围绕瓷器的釉色变化、成型工艺和烧制规律,展开了有针对性地实地调研。实践中,学生对同一器型在不同温差下呈现出的细微色差进行了记录与分析,并与师傅探讨柴火与气窑烧制效果的异同,逐渐意识到陶瓷技艺并非纯粹经验的积累,而是一套蕴含自然认知、审美判断和技术智慧的系统工程。

  一次次追问中,他们也开始思考,当代设计语言如何与传统工艺衔接,手工技艺在现代社会中应扮演怎样的角色。这种从“看见”到“看懂”、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的转变,使“研”的过程真正成为一次思维的拓展与文化理解的加深。

  陶艺创作环节中,实践队成员将此前调研、观察与思考带入实践,围坐泥台,动手完成自己的红色主题陶艺作品。拉坯时的重心掌握、刻画时的细节把控、上釉时的色彩配比,每一道工序都考验着理解力与专注力,也不断加深着他们对“工匠精神”的体验与认同。

  围绕“红色记忆”主题,分队成员以陶艺为载体,在手工实践中探索个人表达与时代命题的交汇点。他们创作的《号角星辉》《星火相传》《雪山丰碑》三件作品,分别以五角星、火炬、雪山为视觉符号,将“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注入泥坯之中。每一笔雕刻、每一道釉色,都是青年学子对理想信念、精神传承与历史记忆的回应,也折射出他们在创作中对时代课题的深度理解与情感表达。

  江西应用科技学院以“文化赣鄱行”为课堂,将千年陶瓷文化融入“大思政”教育,引导青年在文化体验中坚定信仰、涵养精神、锤炼本领。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