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信不过” 现在“真不错”——看新建区如何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质量

近日,62岁的南昌市新建区西山镇上合村村民黄宝根因急性脑梗,从西山镇卫生院转入新建区总医院做溶栓治疗。两周后,总医院医生根据患者恢复情况,又将他转回西山镇卫生院接受康复训练和常规复诊,并明确了后续详尽的诊疗方案。
“现在基层和区里的医院实现了无缝对接,以前有人总担心乡镇卫生院的水平,现在我亲身体验后,觉得真不错。”在西山镇卫生院采访,一名前来就诊的患者这样评价。
大病进城区,康复回乡镇,这种县乡两级医疗机构协作“双向转诊”模式的推行,得益于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的建设。“我们和乡镇卫生院诊断信息互认共享,患者转诊过来不用重复做检查,既节约治疗成本,又提高医疗效率。”新建区总医院发展部部长刘丽萍说,脑梗患者发病后的4.5小时为治疗黄金期,每延迟1分钟治疗,就可能损失190万个神经元,而黄宝根从进入乡镇卫生院检查到在新建区总医院接受医治不超过3小时。
新建区常住人口81.06万人,其中31.2万人居住在乡村。如何实实在在地让基层老百姓在家门口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少生病,当好老百姓的健康“守门人”?
新建区给出的答案是,大力推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让基层医疗机构“强筋健骨”。着眼于医疗资源均等化、普惠化,在县域医共体内部以坐诊带教、云端诊断等形式,优化服务流程,促进分级诊疗体系建设,持续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不断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质量。
在新建区乡村,影像诊断云端互联让村民家门口享受二甲医院的诊断服务;城乡急救圈跑进“15至30分钟时代”,让急救服务从“可及”迈向“可靠”;中医服务生态实现全覆盖,持续满足基层健康需求。这些同步上演的新场景,勾勒出基层医疗服务质量实现跃升的生动轨迹。
7月28日,45岁的联圩镇村民赵小发感觉胸闷,9时57分来到联圩镇卫生院做了心电图检查。3分钟后,在相距60公里的新建区总医院心电诊断中心,副主任医师申华就已经根据心电图的检查结果,将后续诊疗意见反馈给乡镇卫生院。
“我们盘活上下资源,打通服务堵点,在心电诊断、影像诊断、慢病治疗等多个领域,将16个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卫生室纳入一张网,实现下级检查、上级诊断,通过专家驻点帮扶的方式,把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提上来,将重复投入的成本降下去。”新建区卫生健康委医政股股长程建立说,补齐乡镇医疗服务短板,提升整体服务水平,一直是新建区紧密型医共体建设的重要方向。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如今,新建区通过形成全区“1(总院)+2(区人民医院、中医院)+3(疾控、血防、妇幼)+N(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整合型医疗体系,实现让群众在家门口“看上病”到就近“看好病”的转变。
鄢飞飞 本报全媒体记者 林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