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真相不容歪曲!江西老表梅汝璈遗存手稿再现东京审判头4次开庭

2025-08-14 14:36 阅读
大江新闻-江西日报原创

▲视频制作|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童梦宁

▲资料图: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开庭场景。 南昌市青云谱区文化馆供图

▲资料图:远东国际军事法庭11国法官,前排右二为中国法官梅汝璈。青云谱区文化馆供图

编者按:

1946年5月3日至1948年11月12日,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日本首要战犯进行国际大审判,史称“东京审判”。审判长达2年7个月,历经818次开庭。在这场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中,中国法官梅汝璈等人不懈努力,最终将东条英机、土肥原贤二、板垣征四郎、松井石根等7名甲级战犯送上绞刑架,捍卫了国际公平和正义。

梅汝璈,出生于江西省南昌市郊区朱姑桥梅村(今南昌市青云谱区青云谱镇石马村朱姑桥梅村),能说一口纯正南昌话,是一名地道的江西老表。赣鄱水土滋养了他刚直的脊梁,更赋予了他深厚的家国情怀。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联合国成立80周年。在这一重要时间节点,其子梅小璈向家乡媒体江西日报公开了他遗存的日记手稿,使东京审判之初50多天的历史风云得到真实、生动的再现。

▲位于青云谱区的梅汝璈故居。摄影|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童梦宁

□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童梦宁

一本日记,存世79年,紫色封皮早已褪去了最初光泽,内芯纸页泛黄,而力透纸背的钢笔字迹却依旧清晰如昨,迸发出穿越时空的力量。  

▲手稿中的钢笔字及涂改等痕迹,力透纸背,清晰如昨。摄影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童梦宁 

这是梅汝璈遗存的唯一日记手稿,因历经劫难,仅留存梅汝璈1946年3月20日抵达东京首日至5月13日的所见、所感、所思,中间有数日或残或缺。该手稿有200多页5万余字,定格东京审判之初50余天,虽不能全景式反映东京审判,却是梅汝璈作为历史亲历者,在那段波澜壮阔的日子里最真实的心路历程,是对正义、合法审判执着追求的铁证。  

手稿虽难存完璧,但每一页都是凝结历史的切片,尤其保留了东京审判头4天庭审期间有关28名首要战犯入庭等现场情况的真实记录,再次警醒后人:历史必须被真实地书写,正义必须被清晰地彰显,二战史观不容歪曲篡改。

▲1953年,梅汝璈与一双儿女梅小璈、梅小侃在家中的合影。 梅小璈供图 

梅汝璈之子、73岁的梅小璈每次触碰手稿中的墨迹,仿佛都能感受到父亲的温暖怀抱,听到父亲的浓浓乡音。该手稿是他连接父亲和江西老家的血脉纽带。

 ▲梅小璈捧出家中珍藏的日记本与家乡人“会面”。 摄影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童梦宁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右二)在北京采访梅小璈(左二)。 摄影蔡艳国

近日,本报全媒体记者前往北京采访梅小璈。面对家乡媒体记者的到访,他郑重地捧出家中珍藏的日记本与家乡人“会面”,让这本存世79年的珍贵手稿罕见露真容。

“直播”开庭首日28名首要战犯入庭

东京审判持续时间长达2年7个月,被称为“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国际审判活动”。梅汝璈的日记残稿虽未能留下这2年7个月的全部记录,但完整定格了东京审判头4天即1946年5月3日、4日、6日、13日的开庭现场,弥足珍贵。

见字如晤。随着梅小璈一页一页缓缓地翻启父亲的日记手稿,那一行行工整有力、沉稳大气的蓝黑色钢笔字跃入眼帘,恍若铁骨铮铮、浩然正气的梅汝璈向我们走来,以生命和忠诚发出呐喊:“我既受国人之托,决心勉力依法行事,断不使战争元凶逃脱法网!”字字句句,振聋发聩,催人奋进。

▲1946年5月3日东京审判开庭首日日记中的第一页。 摄影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童梦宁

5月3日开庭首日的日记长达8页纸,篇幅2000余字,客观、鲜活地“直播”28名首要战犯入庭实况,尤其是梅汝璈在法庭上第一次,也是平生第一次见到东条英机等战犯时的生动描述,令读者身临其境。

梅汝璈在5月3日的日记中写道:“今天是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正式开演的第一天,也是我参加客串这出富于历史性戏剧的开锣第一幕。”“虽然每个法官席上都摆了一张很清楚的犯人照片,而且这照片是依照他们的座次排列的。我只注意到坐在中央的东条和肥圆圆脸的土肥原……其余各人都是板着面孔,佯作镇静,尤其是东条,简直一动不动,像石膏塑的人一般。”

“这些人都是侵华老手,毒害了中国几十年,我数百万数千万同胞曾死于他们的手中,所以我的愤恨便是同胞的愤恨。我今天能高居审判台上来惩罚这些元凶巨憝,都是我千百万同胞的血肉换来的,我应该警惕!我应该郑重!”

▲资料图: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法官席上的梅汝璈(右)、庭长韦伯(左)。青云谱区文化馆供图

▲资料图: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被告席上的日本战犯,前排右五为东条英机。青云谱区文化馆供图

“饭后午睡了约一小时,两点半前我赶到法院。开庭的仪式和上午一样,观众依旧是很拥挤。在犯人台上,多坐了两个人——那便是今天上午专机从暹罗解到的板垣征四郎和木村兵太郎。板垣是侵华头目,这名字对我很熟,我得多盯他几眼。”“我看见那一群家伙就不免义愤填膺,好像同胞的愤恨都要在我一个人的胸口内发泄似的!”

手稿中力透纸背的蓝黑色钢笔字,毫无掩饰地刻画东条英机“像石膏塑的人一般”、土肥原贤二“肥圆圆脸”,对板垣征四郎特别注明“我得多盯他几眼”等真实场景,以及梅汝璈在法庭初见那一群战犯时义愤填膺的心境。这些客观、生动的描述,富有强烈的视觉和情感冲击力,历经79年依然如电流般瞬间击中记者的心灵,让后人得以“亲临”那场史诗般的审判现场,在笔墨间“看”清那些战犯接受正义审判时的面目,仿佛还能听见79年前四万万同胞的怒吼在法庭穹顶回响。

开庭首日日记涂改痕迹最多

遗存日记中,开庭首日日记的篇幅虽不是最长的,但涂改、标注等痕迹最多。比如,在“尤其是东条,简直一动不动,像石膏塑的人一般”句子下方,梅汝璈特别加了一条下划线,这是200多页手稿中少有的特征;“他们(记者注:接受审判的日本战犯)面对着我的这一群,使我内心发生无限的愤恨”句子中的“他们面对着我”,涂改痕迹显示起初的表述是“我面对着他们”,修改时梅汝璈才将“我”和“他们”调换了位置。

▲梅小璈对父亲日记手稿作分析、解读摄影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童梦宁

仅这两处标注、修改细节,梅小璈向记者重点作了分析。他说,当年受多种复杂因素影响,东京审判开庭一拖再拖,令父亲深受煎熬。5月3日终于迎来开庭,父亲对此格外慎重、用心,对开庭首日庭审实况的记录尤为严谨,每一处修改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资料图:东条英机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接受审判场景。 资料图青云谱区文化馆供图

梅小璈分析,28名甲级战犯在中国犯下了惨绝人寰的罪行,罄竹难书,其中东条英机是二战时期与希特勒、墨索里尼并称的三大法西斯头目之一,是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主要策划者,系28名甲级战犯之首,自然成了父亲在法庭上“紧盯”的重中之重的战犯。因此,父亲在“尤其是东条……”句子下方划一条线加以标注,透露出父亲要让东条英机及其他元凶巨憝“必定逃不出正义和公道的严厉制裁”的坚定决心。此外,父亲认为“我面对着他们”的表述不妥,主要是考虑到自己是法庭上的法官,代表着公平和正义,才将主语和宾语调换位置,改成了“他们面对着我”,以此强调这些战犯面对的是法官,是在接受正义的审判,必然难逃法网。

总之,这两处标注、修改内容,与当日日记中表达的“好在时间还早,这不过是一个开端,这些元凶巨憝既在法律的掌握之中,他们必定逃不出正义和公道的严厉制裁”等坚决态度,是相呼应的。

呼吁世界各民族真正互尊互谅、共存共荣

在东京审判头4天开庭中,东条英机、土肥原贤二、松井石根等一大批“侵华老手”接受庭审的场景,始终是梅汝璈在日记中重点记录的内容。

 ▲资料图: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被告席上的东条英机(图中二排右四)。 青云谱区文化馆供图

梅汝璈在5月4日日记中写道:“我今天特别注意辨认各战犯的形容和表情。我把他们的姓名、照片、座位对照来看了几遍。他们的名字和面目都引起我许多回忆和愤恨,尤其是那坐在前排顶右端,面团团的土肥原。他强作镇静,有时蠕动得很厉害,露出不安的情形。东条依然是死板板地像泥塑的一样。”“南京大屠杀的总凶手松井石根,简直是一个驯服得像绵羊似的可怜虫!英文报上说这位当年杀人如麻的大将很像一个失了业或欠薪已久的银行小书记。”

梅汝璈除了表达心中的愤恨,字里行间还透着身为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中国法官,对战争本质的深刻洞察。

他在5月4日日记中表示:“本来中日同种同文,理应共存共荣。但是这些家伙,以及他们的前辈,非要高唱民族优越的谬论,来毒害其国民,夜郎自大目中无人,妄想吞灭中国,席卷东亚,乃至于征服世界。这些不度德、不量力的家伙置日本国家民族于如此空前的浩劫,他们不仅是中国的仇敌、世界的仇敌,而且也是日本人民的仇敌。我们看见他们的尴尬面孔,我内心里一面固且是燃着民族的怒火,另一面却又不免感到同种的悲哀。我希望我这次参加这出历史剧的努力,能有贡献于创造世界各民族真正互尊互谅、共存共荣的新原则!”

此外,在4月7日日记中,梅汝璈还有一段动人场景的记录,“在我们车子挣扎(记者注:陷入泥中)的时候,那些气力较大的日本人都很踊跃地一齐来帮我们推拉,大卖气力。他们明知我们是中国人,但丝毫没有愠色。不一会儿,一部巨型载重车来了,载着三四十个美国士兵。他们看见情景不佳,一跃而下,大家齐心合力,把那辆日本卡车(记者注:也陷入泥中)也推动了。当时三辆车上的人都很感愉快,大家心心相印,一团和气。这是很动人的一幕,在我脑海里留有深刻的印象。”“我觉得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要真能彼此互助,人类的世界应该是一个快乐的世界。然而可惜事实上并不如此,今日的世界依然充满了猜忌与仇恨,战争和侵略的种子恐非经过长期的时间还不能消灭。”

手稿中反复出现“中国人还得争气才行”

这本残缺的日记手稿,一笔一划都饱蘸着梅汝璈对民族命运的无限赤诚与深切忧虑。他在日记中反复发出“对于自己国家的不争气最感痛苦”“我们得争气才对”的喟叹,令人动容。

梅小璈感慨道,“争气”一词如父亲的口头禅一样,常常挂在他嘴边。50余天的日记手稿中,大概有十几处涉及“争气”的表述,反复回荡在笔墨间。

“我们的国际地位由于八年的浴血苦战,已经赚得很多,倘使自己不争气,眼见这个地位就要堕落了”(4月16日日记);“他(记者注:美国法官希金士)说一般美国人最感亲切、爱好的民族是中国人。他说的并非虚伪,我想大体实际是如此。不过我们得争气才对,否则‘仇者所快’必然是‘亲者所痛’”(4月19日日记);“止谤莫如自修,中国还得争气才行”(4月26日日记);“倘使国家不争气,我们的地位在任何国际场合中恐怕都会一落千丈”(4月29日日记)……

▲资料图: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法官席上的梅汝璈(图中后排左二)。 青云谱区文化馆供图

梅汝璈深知,国家的主权和荣誉并不会因为战争中取得了胜利,就自然而然地会受到应有的维护。为此,他不断自我警醒:“各国派来的同事都是有经验、有地位的老法官,我得兢兢业业慎重将事,决不马马虎虎。”(4月10日日记)

“日本军阀侵略野心或竟死灰复燃,为未来之灾祸。”这是梅汝璈笔尖透露出对历史的远虑。“日本时报载了一篇短文,叫做《中国人不报仇》,描写日本投降后中国人对日本人是何等宽宏大量。‘视敌为友’,宽大固是美德,但是姑息、畏惧,却是懦怯……”(4月11日日记);“宽大之外,我们应该警惕!我们应该提高我们对日的警觉性!”(4月12日日记)

值得一提的是,经梅小璈授权,并提供梅汝璈遗存日记誊写稿,江西教育出版社曾于2015年公开出版了《东京大审判——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中国法官梅汝璈日记》。

▲资料图:被判决绞刑的7名被告,上排左起分别为板垣征四郎、东条英机、土肥原贤二,下排左起广田弘毅、松井石根、武藤章、木村兵太郎。 青云谱区文化馆供图

历史不容篡改,事实不容抹杀。梅汝璈的手稿,是79年前那个不屈灵魂发出炽热的呐喊与警示,让我们心头滚烫,精神振奋,更生出沉甸甸的责任感与紧迫感:警钟长鸣,吾辈当自强不息!

专家观点:

梅汝璈手稿补全东京审判历史基因库

□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童梦宁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战争审判与世界和平研究院首席专家、东京审判研究中心主任程兆奇在接受本报全媒体记者采访时指出,梅汝璈手稿不仅填补了东京审判“元档案”空白,更成为驳斥日本右翼翻案谬论的铁证,补全东京审判历史基因库。

程兆奇表示,梅汝璈日记手稿以第一视角还原了他为捍卫正义、殚精竭虑的心路历程。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份手稿就是梅汝璈的文字肖像。字句修改、笔迹浓淡变化,真实、生动展示出东京审判之初50多天的历史风云,以及其情感与思想变化。该手稿虽不可能反映东京审判全过程,但关系到祖国和人民的前途和命运、世界格局和走向等重大问题,其价值早已超越个人叙事,远非排版印刷后的文字材料所能比拟的。

▲日记手稿每页都有涂改、圈画、标注等痕迹。 摄影|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童梦宁

程兆奇还特别强调,梅汝璈晚年倾力撰写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未竟而逝,而存世79年的200多页日记手稿恰好与该半部书稿形成互证,对南京大屠杀证据的搜集、战犯量刑的法理推演等方面的后续研究,提供了原始脉络支撑,尤其近年面临日本右翼力图为侵略和战争政策、战争罪犯翻案,对东京审判予以种种否定、歪曲等荒谬时,该手稿自然成了驳斥历史虚无主义的杀手锏。

亲眼见到梅汝璈的日记手稿,最高人民法院特聘专家库成员、北京赣籍优秀乡贤代表吴朝晖感慨不已。她说,梅汝璈前辈的手稿从整体看,密密麻麻,有涂改,有圈画、标注,透出细腻、丰富的心理活动及沉着冷静的气质,真实感、亲切感倍增,令人折服,也让全世界所有爱好和平的人能切身感受到东京审判历史中的真实片段,深受鼓舞。

梅汝璈的手稿,以跨越时空的呐喊向世界宣告:真相永不褪色,吾辈当自强!

记者手记:

自强者方能雪耻 自重者终得尊严

□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童梦宁

泛黄的稿纸上,“中国人要争气才行”的墨痕浓重如新。这声穿越79年星霜的呼告,早已超越了个人成败的维度,它是一个民族在历史转角处留下的永恒路标:自强者方能雪耻,自重者终得尊严。

80年前,全世界正义力量同仇敌忾、英勇战斗,并肩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法西斯势力,为维护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80年后的今天,单边主义、霸权霸道霸凌行径危害深重,人类又一次站在了团结还是分裂、对话还是对抗、共赢还是零和的十字路口。

在世界再次面临秩序重构的十字路口,79年前梅汝璈笔下的隐忧已化为当今的现实警戒。那些力透纸背的忧思——“未来的灾祸”警告未曾失效。

早在1945年,《联合国宪章》已将“欲免后世再遭战祸”作为国际社会的共同使命。当战争罪责被淡化篡改,当侵略历史遭篡改、扭曲,梅汝璈这位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中国法官遗存的手稿,便成为刺破谎言的利刃。手稿中屡屡出现的“不使元凶逃脱”,正是今人守护战后秩序的铁律。

80年风云掠过,梅汝璈的墨迹仍在提醒后来者:唯有铭记历史,人类才能在和平与正义的轨道上稳步前行。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