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抹红,从未褪色!红领巾与“小英雄”的世纪对话

2025-08-15 15:07 阅读
大江新闻原创

两名小学生为“小英雄”雕塑系红领巾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记者周雪莉报道:2025年8月,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内,两名小学生驻足于“小英雄”雕塑前,轻轻解下胸前的红领巾,郑重系在雕塑颈间,肃立敬礼。监控镜头下的这一幕,让全网为之泪目。该雕塑的背后铭记的是井冈山革命时期少年队儿童团的身影——他们以稚嫩之躯承担站岗放哨、侦察敌情、传递物资的任务,在烽火岁月中筑起一道“无形的防线”。那一刻,红领巾的鲜红与雕塑的斑驳,交织成跨越世纪的精神纽带。

  悬崖上的永生:青春绝唱

  吴月娥,是这群“小英雄”的壮烈缩影。1911年出生于湖南炎陵县贫苦农家的她,9岁被卖至井冈山荆竹山当童养媳。革命星火燎原时,16岁的吴月娥已投身火热的斗争,担任荆竹山乡少先队队长,带领一群少年儿童站岗、放哨、查路条、侦察敌情、看护伤病员。1928年,她成为乡工农兵政府的交通员。

  1929年1月30日,井冈山失守。红五军突围后,吴月娥不顾危险,日复一日穿梭于大井、茨坪、荆竹山间的密林小路传递情报。一次归途中,她在山坳突遇敌军被捕。面对刺刀威逼,她假意应允带路寻找“藏匿的红军”,沉着地将敌人引向险峰。

  暮色四合,行至悬崖绝壁。敌人惊觉之际,吴月娥猛然扑向敌连长,用尽全身力气将其紧紧抱住,一同坠下万丈深渊……年仅18岁的她,用壮烈的牺牲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

  荣光奖旗:成长的注脚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珍藏着一面奖旗

  在“小英雄”雕塑旁,陈列着一面1931年的奖旗:“莲花县九都区南陂乡少先队第一次总检阅第二等奖品。”这面旗帜,既镌刻荣光,也承载警示。

  1931年6月,南陂乡少先队员在毛季坪山上警戒时,发现七八名敌军。他们以梭镖伏击,智擒敌军,缴获六支步枪,轰动全县。然而,胜利滋生的骄傲,却让他们在随后全县少先队军事会操中折戟,仅获二等奖。

  县少年儿童团组织敏锐察觉问题,以南陂乡为典型开展思想教育,引导队员端正态度、全面发展。在上级帮助下,南陂乡少先队全面检讨不足,加强训练。后来,这支少先队的许多队员都参加了红军,成了光荣的革命战士。1960年,这面承载着荣光与教训的奖旗在南陂村被发现,1965年由南陂大队捐献给井冈山革命博物馆。

  “我的井冈行”:激活红色基因新传承

“我的井冈行”红色研学活动

  如今,在“小英雄”雕像前,少年们久久伫立。这片红土地见证的,从来不是逝去的传奇,而是一场永不停歇的青春接力。近年来,吉安市以“我的井冈行”红色研学为引擎,推动红色教育从传统模式向深度体验、长效育人转变。这不仅是教育方式的革新,更是对红色文化传承规律的深刻把握——让红色基因不再封存于书本展柜,而是真正“活”在青少年血液中,滋养精神,指引前行。

  记者了解到,今年1-7月份,全国各地学生到吉安研学达15.3万余人次。其中,吉安市组织中小学生6.3万余人次,带动省内其他设区市学生3.2万余人次,省外学生5.8万余人次。数字背后,是无数年轻心灵与红色历史的深度对话,是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的蓬勃生长。

  当神山村师生高唱《糍粑越打越粘》,当学生在数字体验馆感受革命烽火,当学生在VR中“重走挑粮小道”,当《映山红》的唢呐声在山谷回荡——吴月娥和无数小英雄的精神,正以崭新的形式融入时代的血脉。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