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热议:“鲁迅夹烟墙画”缘何引发争议

2025-08-25 15:01 阅读
大江新闻原创

  近日,绍兴鲁迅纪念馆的“鲁迅夹烟墙画”走红,部分游客会到这面墙跟前点燃打火机或者香烟,拍一张“给先生点支烟”的打卡照。8月22日,控烟志愿者孙女士通过官方平台投诉,认为该网红墙画存在误导青少年及鼓励在公共场所吸烟的风险。这一投诉迅速引发公众讨论。

  支持投诉的认为,公共文化场馆需承担社会责任,避免美化吸烟行为;反对投诉的人则批评孙女士此举过度敏感,认为青少年教育应通过讲解历史背景实现辩证认知,而不是抹去历史细节。

  这一事件背后,是一场关于历史真实性与公共教育责任冲突的讨论。当控烟志愿者要求撤下这幅“误导青少年”的墙画时,我们触及的不仅是一个文化展示的技术问题,更是历史记忆与社会价值观如何对话的时代命题。

  鲁迅的吸烟形象具有不可否认的历史真实性。“右手中指和食指夹着一支香烟”的标志性习惯动作,与其“冷峻批判”的公众形象深度绑定,与其文学创作、社会活动紧密交织,成为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精神气质的一部分。抽烟的烟雾意象,常被用作思考的催化剂和孤独的外化符号,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试图将这一历史特征从鲁迅整体形象中剥离,既是对历史真实的不尊重,也是对这幅版画艺术表达的损害。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是否应该因噎废食地抹去所有不符合当代价值观的历史细节?北京鲁迅博物馆研究员指出:“真正的教育不是展示完美偶像,而是呈现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引导辩证思考。”当游客在纪念馆前模仿“点烟打卡”时,暴露出的可能是个人素养的缺位,而非画面形象本身的问题。处理这类争议需要超越非此即彼的简单判断,让文化记忆得以辩证呈现。

  应该指出的是,原版画作描绘的是鲁迅在书房内吸烟的历史场景,而纪念馆墙画不仅剥离了背景环境,还将香烟比例予以放大。这种“去背景化”处理,引发了游客聚集模仿“点烟打卡”行为。近年来,鲁迅形象被萌化、恶搞,曾遭鲁迅长孙周令飞痛斥为“庸俗化”,也受到广大网友谴责。

  如何解决这一争议?博物馆专家建议,可能的解决方案是恢复原画背景、增设说明标牌、调整互动方式,做到尊重历史与引领未来的双重责任平衡。一方面,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其形象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必须尊重历史的真实性;另一方面,公共场所的文化展示承担着塑造社会价值观的功能,必须确保其正确导向。平衡之道在于通过精心的展陈设计和充分的教育引导,既保留历史的真实性,又明确当代社会的价值取向。

  这场关于墙画的争议,正是我们如何更好地传承历史、面向未来的积极探索。我们需要的不是简单的取舍,而是开辟一条既能尊重历史又能引领未来的新路。唯有如此,才能让历史人物的精神“活”在当下、指引未来。

  (王同文 许华凌)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
    每日读报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