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师范大学暑期社会实践:教育强国实践行 红色园丁铸师魂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今年暑期,赣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紧扣“教育强国实践行·红色园丁铸师魂”为主题,通过25支院级重点集中实践团队矩阵、六大自主实践板块及个人实践通道,全面覆盖本科生、研究生群体。从安远天心镇到瑞金革命旧址,从留守儿童课堂到非遗村落,师生们以专业为基,思政铸魂,探索“专业赋能+思政铸魂”双轨育人新路径,在服务乡村儿童、传承红色基因、调研民生痛点中彰显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实现了从“单向支教”向“校地协同、长效育人”的范式升级。
扎根乡土:科研服务破解民生痛点
团队以“调研+服务”双轨模式,直面社会难题。“倦翼守护春芽”心理赋能团队历时20天访谈60余位隔代养育祖辈,记录“421家庭”下的育儿困境。队员周明洁在日志中写道:“当奶奶说‘终于有人问我累不累’时,我们懂了数据背后的温度。”团队计划开发倦怠量表,为高风险祖辈链接“喘息服务”,推动积极老龄化战略落地。

“倦翼守护春芽”心理赋能团队与隔代养育祖辈进行访谈
教育家型班主任团队赴南京参与第132期随园夜话沙龙,提炼“分身驭繁”策略。班主任分享“边界管理”经验:“明确‘不做什么’比盲目追求更重要。”这助力教师从事务性负担回归育人本源。
教育家型班主任团队参与学术沙龙
“青春筑梦,匠造乡心”队在南康家居小镇调研“生产-生态-生活”三生融合模式。访谈企业主和居民,发现产业带动就业的生动案例:居民收入提升,生活配套完善,实现“家门口进城”。团队建立产业案例库,为乡村振兴提供模板。
赓续血脉:红色基因焕发时代新辉
面对红色教育传承的痛点,“小故事·大振兴”——红色教育创新调研实践队调研上犹县四所学校,思政教师的坦言和学生访谈的反馈揭示了核心矛盾——革命精神的崇高性如何与Z世代“影视化、游戏化、场景化”的认知习惯有效对接?这不仅是方法问题,更是理念的挑战:教育不是填满口袋,而是点燃心火。

红色教育创新调研实践队赴上犹县调研红色教育传承的痛点
实践团队深入革命老区,将红色资源转化为生动教材。“打捞教育火种”实践队在安远县天心镇设计“红色铸魂+多元赋能”课程体系,通过《八角帽里育红星》手工课和《苏区振兴70年》乡土课,让孩子们亲手制作红军帽,在互动中感悟革命精神。同时,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基地”,实现校地资源长效对接。

“打捞教育火种”实践队教授八角帽里育红星课程
如何让红色精神传播更生动、更广泛?“红苗薪火实践团”在大余县蔡屋小学创新“智慧教育+红色+实践”模式,以情景教学还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等长征故事。活动中,孩子们专注制作红军配饰,情感联结跨越时空。实践团成员贺靖表示:“通过手工课,红色基因不再是抽象符号,而是孩子们指尖的温暖传承。”
“红音使者队”则在兴国县将军园开展“行走的思政课”,队员化身讲解员,在苏区干部好作风陈列馆采编红色故事短视频,让革命文物“开口说话”。肃立于将军雕像前,铮铮誓言回荡,信仰火种在青年心中重燃。
红音使者队讲解苏区干部的优良作风
“红源铸脉,客粹承心”队在瑞金市采用双轨并行:红色体验组于叶坪革命旧址群开展“模拟长征路”、齐唱红歌感悟初心;育儿组则深度挖掘客家“三朝礼”育儿智慧。拜访老红军后代时,顾容生展示二级红星勋章,殷切叮嘱“不忘来时路”。
托举希望:多元课堂助力乡村蝶变
针对易地搬迁儿童,实践团队构建个性化课程,弥合城乡教育鸿沟。“红色园丁助力乡村振兴”队在虎形村开设“七彩假期”课堂,设计“红色基因+核心素养+心理护航”三维体系。心理辅导中,“曼陀罗绘画”活动引导儿童用色彩表达情绪,建立“优点档案”强化自信。村干部李春美感慨:“孩子们从羞涩到开朗,同伴关系更融洽了。”
“红色园丁助力乡村振兴”队开展心理辅导课
实践队融合传统与现代,构建文化传承闭环。“探寻千年古村”队在全南县雅溪村探寻非遗,并将其转化为非遗课程,开发客家香火龙、蓝巾帕课程,实施“植物凉扇DIY”。这些活动让非遗从静态展示转向动态体验,村干部谢娟萍称赞:“大学生打开了孩子们看世界的窗口。”
“探寻千年古村”队在全南县雅溪村开展非遗乡土课程
2025年教育科学学院暑期社会实践累计建立7个社会实践基地,产出调研报告、短视频、宣讲稿、思政案例等衍生作品30余件,形成“调研-服务-研究-反馈”闭环。
教育科学学院在安远县天心镇建立实践基地
当队员在天心镇田野俯身倾听家长诉求,当留守儿童在雅溪村课堂上勇敢探索非遗奥秘,“教育的火种”已悄然播撒——它起于星点,终将燎原。这火种,是信仰的微光,是求知的渴望,更是乡村全面振兴不竭的希望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