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时评:从英歌女孩的童言稚语,读懂文化传承密码

2025-08-26 16:28 阅读
大江网原创

  近日,一则“英歌小女孩庄恩琪再现路训现场”的视频爆红网络。视频中,那个一年前因与英歌队互动而走红的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贵屿镇玉窖村小女孩,如今已能娴熟地完成整套英歌舞动作,其铿锵有力的表演赢得网友纷纷点赞。从路边即兴互动到登上国际舞台,这个7岁女孩的成长轨迹,正为我们揭示着传统文化在当代传承的“密码”。

在汕头市贵屿镇玉窖村的英歌队排练现场,庄恩琪在跳英歌舞。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

  传统文化传承常常被冠以“抢救性保护”的沉重标签,仿佛是一件需要精心呵护的出土文物。但在潮汕大地,英歌舞的传承却展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象:街头路训时里三层外三层的围观群众,社交平台上英歌舞视频动辄百万以上的播放量,以及如庄恩琪这般主动加入的年轻面孔。这种传承不是博物馆式的精心呵护,而是生活化的自然生长。它之所以能穿越百年时光依旧铿锵有力,正是因为它始终扎根于民间生活的土壤,保持着与普通人情感共鸣的能力。

  庄恩琪的故事最动人之处,在于她对英歌舞纯粹的热爱。当被问及为何喜欢跳英歌舞时,她脱口而出的“好玩”二字,道破了文化传承的真谛。这种发自内心的喜爱,远比任何外在的强制性传承都更有力量。当代非遗传承正在经历一场静默的变革——年轻人不再将传统视为包袱,而是主动拥抱传统文化,将其当作可以自由表达的时尚。这种转变背后,正是文化自信的真正觉醒。

在汕头市贵屿镇玉窖村的家中,父亲庄镕强(右)指导庄恩琪(中)和妹妹庄雅琪练习“敲锣打鼓”。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

  从传承方式看,英歌舞的创新实践尤为值得关注。庄恩琪学习不同流派的经历表明,传统不是静止的化石,而是流动的活水。从乡间田野到都市舞台,从民间节庆到国际交流,英歌舞的传播空间在不断拓展;从男性专属到女子英歌队,从成人传承到儿童参与,表现形式在不断丰富。这种创新不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是生命力的体现。正是这种与时俱进的自然演进,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重获生机。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英歌舞的传承模式打破了“师徒相传”的传统局限,形成了更开放、更社会化的传承体系。庄恩琪虽然出身英歌世家,但她的学习途径多元而开放,通过观看视频自学,接受专业教练指导,还向其他流派的英歌队取经。这种开放式的传承,让英歌舞得以跨越地域和门户之见,获得更广泛的传播和创新。

  小恩琪天真地说要“跳到100岁”,这句稚语比任何宏大叙事都更有力量。它揭示了一个朴素道理:最有效的文化传承,源于内心纯粹的热爱而非外部的义务驱使。当传统文化的种子通过环境熏陶、通过快乐体验来播撒时,就能在下一代心中深深扎根。这种以“乐”代“教”的传承模式,打破了传统文化与年轻世代之间的隔阂。

  文化传承的真谛不在博物馆的展柜里,而在街头巷尾的鼓点中;不在典籍的记载里,而在下一代的兴趣中。英歌舞五百年的传承史证明:真正有生命力的文化,从不需要“抢救”,它自会在每一代人的热爱中焕发新生。当越来越多人像小恩琪一样,将传统视为快乐的源泉和身份的认同,文化传承便找到了最坚实的根基。这或许正是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不绝的密码——它不是静止的化石,而是流动的江河,在每一个时代都能找到新的河床,奔涌向前,永不停息。

  (绵一评)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