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光影中的“青春表达”——记第八届“青春影像”活动部分青年影视创作者

近日,第八届“青春影像”青少年微电影短视频征集展示活动总结分享会在南昌结束。活动以“展现青春作为、彰显青春风采、贡献青春力量”为主题,累计征集了全国1100余所高校的7000余部作品,其中68部佳作入围总结分享会。
此次分享会发布了短视频、微短剧、微电影单元推荐作品,揭晓了最佳影像、最佳纪录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等奖项,获奖师生代表齐聚一堂,畅谈用光影追逐梦想、以影像筑梦青春。记者采访了3名具有代表性的青年影视创作者,聆听他们关于流动光影中的“青春表达”。
“讲好江西故事、青年故事,做好一名‘光影摆渡人’”
今年夏天,95后青年导演丁浩原非常忙碌,他是本届“青春影像”活动的总导演之一,他的团队承担了整个活动舞美、氛围、设计、视觉等技术支持。同时,他带着团队正在制作一部“AI+”实景式纪录片《永远不能忘记》。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团队制作红色题材纪录片《永远不能忘记》,邀请演员张光北担任讲述人。”丁浩原说,先辈们用生命守护的家园,今天交到了青年一代手上,广大青年应该要思考“美好的当下从何而来”。
来自山东的丁浩原,扎根江西近10年,在这里找到了奋斗的目标。他召集了一批95后、00后,创建波将金号(江西)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将镜头对准热爱的红色题材。近几年,丁浩原团队拍摄、制作主旋律短片超500部,全网播放量破亿,30次捧回国内外各种奖项,其中,微纪录片《永远的老阿姨》获第十四届北京国际网络电影展主竞赛最佳纪录片。
丁浩原告诉记者,他是一名青年党员,也是一名青年影视创作者,在拍摄红色题材影视作品过程中,他对江西这片红土地的血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未来,他计划每年制作两三部主旋律纪录片,用光影传承红色基因。他说:“我和我的团队,会继续努力讲好江西故事、青年故事,做好一名‘光影摆渡人’,让更多人在光影中看见信仰,在故事里汲取前行的力量。”
“希望来江西开展创作,制作精品推动产业发展”
庄灿杰是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的在读博士,此次“青春影像”中他斩获两个奖项,作品《你听》获得最佳故事片。
《你听》是电影《以青春之名》的篇章之一,根据庄灿杰参与支教的经历改编而成。2020年至2021年,庄灿杰前往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大楼中学,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在那里,他作为一名乡村音乐老师,给孩子们写校歌、办晚会、组建合唱团,那段难忘的回忆凝结成这部充满爱与音乐的《你听》。
“电影中‘庄老师’的原型就是我自己,讲述的是‘我’带着孩子们历经困难组建乡村少年民族乐队的故事。我想通过作品表达乡村美学教育对孩子们的滋养。”庄灿杰说。
作为一名95后,庄灿杰虽然是学校专博班里年纪最小的一个,但他进行影视创作却很有年头。2013年,还是高中生的庄灿杰拍了个人生涯的第一部微电影。考上大学后,庄灿杰拍摄的潮汕民俗题材短片《番客》,斩获多个奖项,获得豆瓣网友高分评价,网友留言“开篇5分钟开始爆哭,情真胜过一切”。而短片《珊瑚她在等》是庄灿杰参加2023山海计划的作品,用一种奇幻的手法,讲述了一个动人的跨越海峡两岸的寻根故事。
采访结束前,庄灿杰坦言,活动中青年导演们参观了赣江新区微短剧基地,了解到江西为支持微短剧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让大家非常心动。“希望来江西开展创作,制作精品推动产业发展。”
“把江西的物华天宝展现给广大网友”
这个夏天,22岁的影视制作人廖川东的短片《寻梦滕王阁》入围“青春影像”活动,这是我省唯一入围的一部大学生作品。也是在这个夏天,廖川东从江西应用科技学院毕业,开始创业,组建团队拍摄制作与江西文化相关的微视频、微电影,做一名全媒体账号的主理人。
问及什么时候“触电”,廖川东说高中学校电视台选新人,他有幸被招入,那时他开始制作微视频。“对微视频、微电影之类影视创作,发自内心的热爱。”
大学期间,廖川东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恰好能用在专业上。他积极参与共青团组织的“三下乡”等各项活动,走近老党员、退伍老兵,聆听他们的红色故事,与省内媒体合作制作主旋律题材微视频。他还用镜头聚焦中医药、瓷器等方面非遗代表性项目,用视频表现老手艺如何焕发新生机。
如今,打理全媒体账号,廖川东特别注重磨炼剪辑技巧。他说大部分网民是短视频用户,所以剪辑节奏要快,才能让人有兴趣。作为一名青年影视制作人,廖川东也注重作品的文化性,他想多拍摄非遗和文旅题材的短片,以镜头为媒,传播江西好声音。廖川东说:“我是广东人,读大学之前对江西了解不多,但我来读书后,发现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文化底蕴非常深厚。所以我就通过自己的镜头,把江西的物华天宝展现给广大网友。”
本报全媒体记者 陈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