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青:上高会战听壮歌

2025-08-27 09:14 阅读
大江网-新法治报原创

  近20年来,杜青特别专注一件事,那就是研究上高会战。这些年,他的家陆续被2000多件抗战史料物件“填满”;他与时间赛跑,奔赴全国各地记录参战老兵口述历史;他出版了3部有关上高会战的文学作品……

  越是深入研究,越能感受伟大抗战精神,越能领会全民族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法宝。铭记是为了更好地前行,杜青说:“我所做的一切,不只是个人的爱好,而是留给家乡的一份心意,希望江西人都能了解上高会战。”

  ◎文/新法治报·赣法云 朱叶 记者全来龙 ◎手绘/李悦铖

  杜青,江西上高人,生于1975年,南昌理工学院副教授、军旅作家。他长期关注上高会战,曾出版3部相关题材文学作品。

  搜集抗战史料2000多件

  杜青动了几次心思,想要卖掉家乡上高的一处房屋,可想了想又放弃了。7月27日,当新法治报记者走进这处房屋,抬眼就看到客厅两面“顶天立地”的书墙。研究上高会战20年,杜青收藏了2000多件抗日战争相关史料物件。“要是卖了房,这些‘宝贝’可就没地方放了。”杜青说。

  作为上高人,杜青从2005年开始才对上高会战有一些模糊的了解。1941年3月15日,日本侵略军兵分三路,企图一举消灭驻防上高等地的中国军队第19集团军。针对日军的分路合击策略,中国军队采取“磁铁战术”,逐次抵抗,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围歼敌人。在中共地下党和支前民众的积极配合下,经过26天的浴血奋战,上高会战以中国军队的胜利结束,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日信心。

  关于上高会战的各方面史料都非常匮乏。“要研究上高会战,是不是要先了解江西的抗战史?是不是需要和其他战役作比较?日军打了败仗,他们又如何评价上高会战?所以,我搜集了大量史料资料。”杜青向记者介绍起了其研究上高会战的历程。

  一沓厚厚的稿纸塞到了书架的一角,纸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杜青的字迹,这是杜青从档案馆摘录的上高会战战斗详报。“2015年开始,我每年会去一次南京,每次去一两周,花了五六年才把所有战斗详报抄完。”

  “研究战争一定要有己方和敌方的史料,否则就是自说自话。”2013年左右,杜青动了寻找日本史料资料的念头。他在网上慢慢与日本二手书书商建立了联系,还托人在日本拍卖市场“淘宝贝”。

  最初,看到旧书卖几百元,杜青心里直犯嘀咕;后来,只要内容好,哪怕几千元,他眉头都不皱一下。“买旧书也要看运气,每年买一些,不知不觉就买了很多。曾经,日本卖家有一套侵华战争史,其中一本书与上高会战有关,可日本卖家不肯单卖,我只好整套买下,再慢慢转手。就像大浪淘沙一样,最终留下珍贵的核心史料。”杜青说。

  杜青依靠翻译软件整理了近百万字文稿。“我发现,日本史料的记录是有选择性的。中国史料记载,日军犯下大量烧杀抢掠罪行,而日本史料基本不提;一些被中国军队俘虏的人员,在日本史料中也找不到战死或失踪的记录。所以,搜集的这些史料不能尽信,综合中日双方战史作比较,才是正确的读史方法。”

  97岁老兵手抄抗战经历

  史料只能提供“粗线条”的历史,杜青明白,想要了解更多抗战细节,还需要战斗亲历者的回忆。老兵是上高会战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他们的故事是对那段抗战历史最鲜活、最真实的记录。

  2013年,杜青陆续掌握30余位上高会战参战老兵的信息。当得知某位老兵过世时,杜青决定立即出发。2014年7月,杜青和有关志愿组织取得联系,历时4个月,跨越8个省份,寻访参战老兵。

  寻访并非一帆风顺。一些老兵只会说方言,需要找人翻译;有些老兵情绪一激动,便难以继续讲述;一些老兵已记不清部队番号,想不起战斗地点……经过杜青的耐心引导、细心核实,战斗细节在老兵的回忆里一点一点被拼凑出来。

  老兵尹同道从军校毕业后的第一站,就是驻扎在上高杜家村的中国军队57师师部。听说杜青要来广西柳州采访他,老人兴奋得睡不着觉。“他一见面就抱着我哭,就像见到了亲人。觉得江西还有人记得他,十分激动。”97岁的老人回忆起在杜家村的战斗、训练和生活,一讲就是几个小时。

  尹同道告诉杜青,阻止敌人渡江的一场战斗,打得非常过瘾。那天是雨天,敌人飞机来不了,刚好是炮兵发挥的最佳时机。尹同道指挥4门迫击炮群发射击,打得日军鬼哭狼嚎。打完几炮后,又立马撤退,更换地点继续轰击,直接将几十个日军渡江筏子轰翻。

  杜青离开后,尹同道还手抄了一份作战经历寄给他。老人在信中写道:“上高会战,没有现代先进通信工具,团营连全靠传令兵传递军令,由当地派给的向导带路,日夜穿梭在枪林弹雨中。上高会战的胜利,广大当地青年向导功不可没。向上高人民致敬!”

  杜青后来得知,尹老的视力很差,那满纸端端正正的文字,是老人借助高倍放大镜,一个字一个字地“抠”出来的!几年后,尹同道就去世了。“这是一项与时间赛跑的工作。一些老兵接受访问后不久就‘归队’了。如今,在世的老兵更少了。”

  在上高会战中,中国军队伤亡2万余人,绝大部分牺牲在敌机轰炸中。从参战老兵们的回忆里,杜青仿佛看到,在战火连天的抗战岁月里,无数抗日将士视死如归、共赴国难,以生命和热血捍卫民族独立和尊严。

  中国共产党发动群众支前

  在杜青的电脑里,储存着上高会战时期发表在某杂志上的大量木刻画扫描件。“其中一幅画里,群众在上高县政府人员的指挥下,扛着从自家拆下的门板跳进河里面,为中国军队搭建过河的浮桥。”杜青称,这一场景与多位中共地下党员的回忆文章形成印证。

  杜青了解到,1940年初,中国共产党特别党员黄贤度被安排到上高,公开身份为上高县战地县长,上高县政府的很多要职、上高中学的很多骨干教师也由中共地下党员担任。上高会战期间,黄贤度向中国军队提出了“三保证”:保证军粮、弹药的运输和担架队跟上去;保证电讯、电话畅通,不被截断;保证后方没有汉奸放火放毒情况出现。

  “一位参战老兵在回忆录里提到:上高会战为什么能够打胜仗?因为我们有咸菜饭吃。”杜青说,当年,当地群众为了支持抗战,源源不断地把咸菜、萝卜送到前线去。

  “打仗最重要的是什么?第一要保证粮食。上高会战期间,粮食的供应得到了保障,这些都是中国共产党发动地方群众支援前线作出的贡献。”杜青介绍,在中国共产党的动员下,12万名上高人民中有3万余人积极支前,对上高会战的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面对残酷的战争场面,挽救民族危亡成为所有中华儿女的共同意志。

  上高会战打响时,距离皖南事变才过去几个月。杜青说:“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的大局观。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日高于一切’,表现出宏大的格局和强烈的历史担当,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

  这些发现,让杜青深切地感受到,全民族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法宝。

  “留给家乡的一份心意”

  杜青说:“在上高会战中,中国军队以10万兵力对抗日军6.5万兵力,最终以伤亡2万余人的代价毙伤敌人1.5万余人,取得上高大捷,打破日本侵略者‘攻必克’的‘神话’,当时被称为‘抗战以来最精彩之作战’。”

  杜青由衷地为这场战役感到骄傲:“在上高会战之前,中国军队从来没有赢得一场完整的战役,之前取得的胜利只是局部胜利,战役级别的胜利只有上高会战。”

  铭记,是为了更好地前行。杜青说:“上高会战取得胜利,参与的每一位军民都是一座丰碑,是我们的榜样,激励着我一直研究下去。”20年间,他出版了3本关于上高会战题材的文学作品,目前正在筹划出版新书,“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希望能将这些年的最新研究成果出版”。

  手中收藏了这么多史料物件,杜青曾想建一个上高会战博物馆,但这需要场地和资金支持,以他目前的条件无法实现。

  杜青说,收藏这些史料物件的意义不在于现在,而在于未来。“我所做的一切,不只是个人的爱好,而是留给家乡的一份心意,希望江西人都能了解上高会战。一个人一辈子做不了几件事,作为一个上高人,我20年就做了这一件事。”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