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好“饭碗田” 守住“粮袋子” 江西打算这么干——全省耕地保护目标不低于4004.59万亩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全媒体记者沈冠楠报道:“仓廪实,天下安”,耕地保护事关国家粮食安全。未来江西如何护好耕地这一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新近出台的《江西省耕地保护专项规划(2021—2035年)》安排得明明白白!
8月26日下午,《江西省耕地保护专项规划(2021—2035年)》新闻发布会在南昌召开,会上解读了《江西省耕地保护专项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系全省耕地保护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已纳入全省国土空间专项规划目录。
《规划》提出,至2025年,形成具有江西特色的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耕地保护体系;至2030年,形成与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相匹配的耕地保护新格局;至2035年,基本建成全方位、多维度的耕地保护现代化、法治化治理体系。
具体怎么干?概括而言,就是耕地保护管控、耕地空间布局、耕地质量提升和生态保护、耕地保护重大工程、规划实施保障这五大方向。
一批“硬核”指标由此明确:至2035年,全省耕地保护目标不低于4004.59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3545.43万亩;集中力量打造相对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至2035年,力争把具备条件的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
《规划》提出,科学划定补充耕地储备区,拟在九江、赣州、上饶、宜春、抚州等重点区域,实施一批集中垦造耕地项目,有效增加长期稳定利用耕地面积,推动耕地集中连片。
同时,针对我省土壤酸化严重、有机质含量下降等耕地退化问题,实施退化耕地治理工程,推进土壤酸化重点县全域治理,打造一批酸化耕地治理样板区。
解锁土地的“无限可能”。《规划》突出我省生态特色,着力推进耕地产品的品牌赋能、科技赋能,挖掘特色农耕文化价值,推广耕地产品与耕地景观的复合利用模式,提升耕地生态价值。
优化耕地布局也有“妙招”。《规划》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山上换山下”等工作,推动永久基本农田与高标准农田空间布局高度融合,将粮食生产功能区全部纳入永久基本农田和高标准农田范围。
此外,《规划》强调数智赋能、创新管理,即依托“江西省自然资源一体化平台”建设,打造“智慧耕地”服务平台,创建智慧耕地管理机制,实现耕地保护管理互联互通、即时共享、上下联动、部门协同共治。创新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机制,以“四化”为标准,在鄱阳湖平原区、赣抚平原区、吉泰盆地区、赣西片区打造500个万亩、千亩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保护工程。
据悉,2023年,全省耕地总面积4077.51万亩,全省耕地质量总体以中产田为主,高产田占比29.83%,中产田占比50.78%,低产田占比19.39%。截至2023年,全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072.89万亩,耕地质量平均等级由2019年的4.86等提升至2023年的4.69等,上升了0.17个等级,耕地质量等级逐年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