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时平:六年寻迹“上饶大救援”

风雨如磐的太平洋海面上,一架B-25轰炸机从“大黄蜂”号航空母舰甲板腾空而起。美军中校杜立特驾驶1号机驶向日本,准备完成低空突袭。描绘这一场景的画作《吉米领路》诞生于二战时期的德军战俘营中,由11号机组机长格林宁上校用头发、树枝和咖啡绘制。2021年,14机组领航员詹姆斯·马西亚的儿子托马斯·马西亚以水彩创作了一幅纪念杜立特行动的画作,名为《父亲与营救他的广丰村民》,画中场景是在广丰吴村的自家山村祠堂前,他父亲与营救他的村民紧紧站在一起。
如今,两幅相隔近80年创作的画在上饶市博物馆的杜立特行动上饶救援专题展中展示,共同拼合1942年4月那场杜立特行动的完整历史轮廓。
成功展出的背后,是历史学者罗时平和上饶市抗战文化研究会成员,用六年的田野调查拂去历史尘埃,让这段生死救援得以重现。
◎文/新法治报·赣法云 王政 记者吴强 ◎手绘/胡倬铭
罗时平,江西上饶人,今年71岁,江西师范大学78级历史系毕业,上饶市抗战文化研究会荣誉会长。
长期研究上饶抗战史,近年来持续深入杜立特行动上饶救援发生地,挖掘中美联合抗战的记忆,发表了多项研究成果。
一场专题展 六年调查路
8月14日一早,71岁的罗时平来到上饶市博物馆“血与火铸造的友谊——杜立特行动上饶救援”专题展现场。
90平方米的展厅里,时间被悄然折叠。1942年4月18日,美国为报复日本偷袭珍珠港,发动杜立特行动,美国空军中校杜立特率领16架B-25轰炸机从航母起飞,首次奔袭日本本土进行轰炸。后因联络不畅与油料不足,75名美军飞行员在赣浙等地弃机跳伞。中国军民冒死救起64名美军飞行员送达后方,创造二战史上的救援奇迹。其中,上饶群众肩扛竹轿护送美军伤员,旧城的石板路上,中美两国军民并肩而立,镜头定格下了这些宝贵的瞬间。一个从鄱阳湖湖滩草洲找出的美军飞行员制式水壶,陈列在展厅一角,见证着那段烽火中的岁月。
过去的六年时间里,罗时平带领上饶市抗战文化研究会成员自费进行田野调查和口述史整理,在广丰、玉山、鄱阳等地寻找参与救援的军民后人,发掘出了大量史料和文物,将散落民间的记忆碎片与实物证据整合为系统性研究成果,这次专题展展出的史料和文物还原了那段救援行动完整的历史图景。
这是一项艰难的历史重构之旅。作为秘密行动,杜立特行动实施一年后,总部设在上饶汪家园的《前线日报》在文章《进攻敌心脏》中提到了相关内容,并分析认为,中国军民的救援招来了日军猛烈的报复。日军发动浙赣战役,无差别轰炸、细菌战接踵而来,25万名中国人因此遇害。但关于中国军民在救援中的付出,却鲜有记载。
20世纪90年代,罗时平曾用半年时间埋头于多家档案馆的故纸堆中,遍阅《前线日报》,做了大量笔记,关于这一历史“空白”,始终萦绕在他心头。直至2018年,美国杜立特突袭者子女协会成员马西亚先生第一次来到中国,他怀揣着父亲珍藏半个多世纪的照片和名片集,期望借此找寻当年冒死救助父亲的恩人后代。
2018年,在浙江的杜立特行动纪念活动中,罗时平听马西亚讲起其父亲的上饶往事,也见到那些首次漂洋过海来到中国的老照片。第一次如此接近这段过往,罗时平决定重启这段尘封的历史。
再现杜立特行动上饶救援
尽管有来自美国的档案线索的支持,但杜立特行动在上饶的历史研究依旧面临困难:年代久远、亲历者离世、遗址损毁严重。幸运的是,在上饶,罗时平的身边还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历史学者和爱好者,他们平均年龄超60岁,自愿组成了一支民间调研队伍。
婺源县紫阳镇梅林锡源村、鄱阳县游城乡朗埠村、上饶市广丰区吴村镇、上饶市广信区五府山镇,对应着12号、13号、14号、4号和5号机组的坠落之地,也勾勒出罗时平团队六年的研究轨迹。无论是严寒酷暑,还是风霜雨雪,每次赶赴现场,往往有四五名研究员,带着一摞厚厚的史料,有时候还要背着沉重的金属探测设备。
他们钻入人迹罕至的森林,脚下是腐叶,头顶是密枝。探测器偶尔发出声响,刨开泥土,挖出一块锈蚀、变形、毫不起眼的铁片。然后,是更漫长的跋涉。罗时平回到案头,对着灯光,在档案记载、亲历者后人口述与残片间反复比对,最终确认这片残骸曾属于历史的哪一个位置。
现如今,上饶的很多乡间公路空旷,它们在一片片山林、水田间蜿蜒伸展,连接起一个个曾经历过硝烟战火的村庄。80多年前,这里的村民只能步行出门,在泥路上用竹轿把美军伤员转移到安全地带。
每走过一个相关村庄,罗时平团队都会停下,拜访亲历者以及后代。时过境迁,那些伸出援助的双手早已垂下,当年的孩童也已变得白发苍苍,在老屋里细细辨认、回忆照片中的往事。距鄱阳县70公里的朗埠村,其旧址曾于1998年被洪水淹没,全村则搬迁到1公里外的高地上。
朗埠村村民卢启邦曾参与营救美国飞行员,罗时平一行来到该村后,与卢启邦的后代特意返回老屋,翻找出了一只坠机飞行员留下的水壶。水壶的主人是13号机组副驾驶诺布洛克,卢氏族人用茶和蛋糕招待了坠落于村庄附近的美军。诺布洛克回忆,当时,有一名青年人一把抓住他的胳膊,指着下游方向猛烈摇头,他模仿机枪扫射的声音,把手放在胸口作痛苦状向后倒下。后来,诺布洛克才明白,当时日本士兵在下游,离他们只有3公里。
诺布洛克是马西亚父亲于20世纪90年代居住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圣安东尼奥的密友,随着调研的深入,18位机组成员在上饶获救的细节越发清晰:中国群众如何帮助飞行员处理伤口、飞行员给官冬香等小孩递糖果……马西亚带来的名片和照片里,广丰杉江中学英语老师俞百岩、军医陈宝骢等参与救援者及其后代的信息也被一一寻得,甚至连《前线日报》总编辑宦乡在上饶的一段经历也因此被填补。
遗憾的是,马西亚父亲跳伞下山后,遇到的那名卷着裤腿、护送其到乡公所的年轻人,消失在了档案和村民的记忆里。2024年,马西亚在赠予上饶市抗战文化研究会的水彩画中,把这位未在历史上留下姓名的年轻人,画在离父亲最近的位置。
缅怀历史赓续友情
2022年4月18日,上饶市抗战文化研究会筹备了“纪念杜立特行动上饶救援80周年”中美视频会议。在上饶主会场与南昌、鄱阳,还有美国华盛顿、亚利桑那、佛罗里达六地,大家通过分屏拼接,在大屏幕中完成了一次穿越八十载岁月的合影。
后来,马西亚来信告诉罗时平,他们正筹划在美国哥伦比亚市建立杜立特突袭博物馆,希望能与上饶合作,将上饶的博物馆与他们未来的博物馆联系起来。双方默契约定,彼时就是再相逢时。
很长一段时间,罗时平都在持续给各级相关部门写信反映,希望建设杜立特行动上饶救援纪念设施。
2023年12月,上饶市启动建设杜立特行动上饶救援展览馆项目,上饶市抗战文化研究会也收到了协助筹备的邀请。罗时平将耗时六年的研究材料整理后,交出了一份3万字的展陈大纲和280张珍贵的历史照片。遗憾的是,由于现实条件限制,直接展出内容的仅剩4000余字,其余内容只能通过电子屏幕展示。
开馆设展不仅是为了实现一次跨越时空的重逢。在美国飞行员记录的上饶老照片里,罗时平看到的是兄弟姐妹齐聚的大家庭。如今村庄还在,只是一些抗战记忆随着老一辈离去而消逝。直到罗时平一行人上门,部分救援者后代惊讶道,原来父辈有这样一段从未提起经历。“历史文脉代代传,我们不去研究和讲述,这段历史就要被后辈遗忘了。”罗时平说,他的研究成果《上饶救援杜立特》也即将出版。
除在专业领域出版著作外,罗时平通过上饶市抗战文化研究会,让“板凳要坐十年冷”的专业历史工作也在民间“热”起来。研究会成员在微信公众号中公布自费调研的新内容、新成果;他们寻求社会平台合作,制作杜立特行动救援的纪念信封;举办图片巡回展,把历史搬进社区、校园……
如今在上饶市抗战文化研究会的持续努力下,杜立特行动上饶救援已成为广为人知的传奇故事,每年有很多中外媒体予以报道,人们熟知那些被挖掘出的救援故事,也缅怀创造这段历史的中美英雄。而对于上饶市抗战文化研究会而言,工作还未结束。
今年,上饶市抗战文化研究会启动了新一轮的寻找细菌战被害者行动,这又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