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热议:“村干部提前下班”视频何以迅速引爆舆情

2025-08-28 16:58 阅读
大江网原创

  近日,一则村民抱怨村干部下午4点51分提前下班的短视频,将基层干群关系再次推入舆论旋涡。

  安徽和县相关部门的调查结果显示,被质疑提前下班的村干部当时正身处一线:村支书陪同保险公司下乡办理农业保险,副主任在收集土地延包材料,书记助理在镇里拷贝巡察文件。

  官方回应虽及时澄清了事实,消除了误会,却揭示出一个更深层次的命题:当干部奔波于田间、村民守候在村委会,两者频频错位之时,如何将“看不见的干部”转化为“看得见的信任”?

  事件反转背后,实则是基层工作特性与群众认知之间存在的鸿沟。“办公室空无一人,田间忙成一片”,正是当下许多村干部的工作常态。从防汛抗旱到政策宣传,从矛盾调解到材料填报,他们的工作半径早已突破办公区围墙,深入村庄的神经末梢。

  然而,这种工作方式的转变,尚未完全转化为群众的情感认同。村民拍摄视频表达诉求折射出两个关键问题:一是信息透明度不足,村委会缺乏实时动态公示机制,群众难以知晓村干部去向;二是权责过度集中,群众“非书记不办”的思维,既说明对基层分工的不了解,也反映出村干部后备力量培养的不足。更值得思考的是,视频何以迅速引爆舆情?其背后是公众对干部作风问题的高度敏感。

  破解此类现象,需依靠制度创新与情感重建的双重努力。首先应推动透明化办公升级,除了常规去向公示栏之外,不妨借助电子屏滚动更新、钉钉移动定位打卡等数字化手段,使干部动态“一眼可见”。四川某村干部冒暴雨疏通桥洞、多地干部午间加班等案例表明,只要工作可见、过程可查,群众自然会理解和支持。

  更重要的是深化权责体系改革。一方面,应培养“全科村干部”,通过交叉培训提升值班人员的综合业务能力,实现“找一个人、办所有事”;另一方面,可建立预约服务机制,借助电话或线上平台分流群众需求,避免群众“白跑一趟”。河北某地推行的“村民点单、干部接单”模式,便是有效对接供需的积极探索。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情感信任的“最近一公里”。当村干部更多奔走于田间地头,相应的制度保障也应当铺展至阳光之下。唯有让每一个为民奔波的身影都被看见、每一次履职尽责的付出都被感知,“干部不在村委会在田间”的现象,才能从误解的源头转变为信任的纽带。这不仅意味着办公方式的转型,更是治理理念的升华。

  (陈相)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