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时评:从“民企500强”榜单看中国经济活力与韧性
8月28日,全国工商联在辽宁沈阳发布“2025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京东集团、阿里巴巴(中国)有限公司、恒力集团有限公司位居前三。这份榜单不仅是对民营企业过去一年成绩的总结,更是观察中国经济发展趋势的一扇窗口。

民营企业500强的入围门槛持续提升,2024年已增至270.23亿元,彰显民营企业整体实力稳步增强。从营收来看,营业收入总额达到43.05万亿元,户均营业收入861.02亿元,较上一年增长2.72%,营收超千亿元企业达105家,较上一年增加8家,民营企业500强中有29家企业入围今年的《财富》世界500强榜单。这些数据反映出,头部民营企业在市场中的影响力不断扩大,规模效应愈发显著。比如京东,以供应链为基础的业务模式不断拓展边界,业务涉及零售、科技、物流等多领域,自2004年布局电商领域以来,服务用户规模实现4倍增长,合作品牌和商家数量增长超10倍,体系人员总数从10万人增至约90万人,在今年《财富》世界500强中位列44位,连续10年上榜,成为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研发投入是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民营企业500强研发费用总额1.13万亿元,研发人员总数115.17万人,平均研发经费投入强度2.77%。这表明越来越多民营企业意识到创新是立足市场、实现长远发展的关键。以阿里巴巴为例,多年来在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领域持续投入,阿里云已成为全球知名的云计算服务提供商,为各行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强大技术支持。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唯有不断创新,企业才能开辟新赛道、掌握主动权。
纳税方面,民营企业500强纳税总额达1.27万亿元,纳税额超过10亿元的企业有240家,占比48.00%。这充分说明民营企业是国家税收的重要贡献者,在推动经济发展同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如恒力集团,在炼油、石化等产业不断做大做强,还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跨行业挺进船舶制造业,盘活存量资产,打造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新的经济增长点,也为国家税收作出突出贡献。
这份榜单也反映出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在榜单中,新兴产业领域的民营企业占比逐渐增加,传统产业企业也在加速转型升级,这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
当然,民营企业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光环之下也得看见“成长的烦恼”——融资时的“玻璃门”、转型中的“人才坎”等等,都是绕不开的坎。这就需要政府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减税降费的红包再厚点,营商环境的土壤再松点,政策落地的梗阻再少点;民营企业自身也要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创新能力和抗风险能力,要揣着“破局的底气”,把研发的算盘打得更精,把管理的内功练得更实,把抗风险的筋骨练得更强。
“2025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不是冷冰冰的数字排列,而是中国民营经济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的鲜活注脚。榜单见证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成就,更预示未来发展潜力与机遇。相信在政策支持和企业自身努力下,这些敢拼敢干的民企,定会在高质量发展的路上跑得更稳、更远,将继续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书写更加辉煌篇章。
(刘诗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