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神经末梢” 擦亮幸福底色(图)——萍乡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实践

2025-08-29 05:01 阅读
江西日报

  “改造是好事,我同意”“建议把道路加宽一点”“建议在路口新增红绿灯”……在莲花县坊楼镇甘家村的“议事坪”说事会上,村民们围坐在庭院中,为村里的改造项目建言献策,气氛热烈而融洽。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近年来,萍乡市按照省委部署要求,突出以村(社区)治理为基础,以保民安、惠民生为基本,持之以恒抓基层、强基础、固基本,深入实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七大攻坚行动,以绣花功夫推进精细化治理,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萍乡市邀请“新农人”戴中华(右四)到田间地头开展农业实用技能培训。

湘东区组织党员志愿者助农采摘水果,促农增收。

(本版图片由萍乡市委组织部提供)

  夯实基层基础 让红色堡垒“强起来”

  立秋时节,湘东区东桥镇五峰村游人如织,游客在这里体验民俗、游览观光。身着汉服的村党总支书记周志刚忙着客串讲解员。

  五峰村为合并村,曾经村情复杂、矛盾较多。2024年底,在包联党员县领导、镇党委书记的多次动员下,在南昌工作的周志刚“归巢”回乡。2025年1月,他担任村党总支书记后,带着村两委班子遍访民情、跑项争资,成功化解矛盾纠纷13起,引进筷子厂开工生产,解决50名村民就业,村级管理走向良性运转。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村党组织书记作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头雁”,是做好农村工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萍乡市扎实开展村党组织书记专业化管理试点工作,不断增强村党组织书记岗位吸引力和村干部履职能力。在莲花县,注重建立职级管理体系,建立完善“五级三档、两薪两奖”薪酬管理制度;在湘东区,侧重健全教育培训机制,推行“70%实操实践+20%交流帮带+10%课堂学习”培训模式,构建起以职级管理为核心、差异化薪酬为杠杆、精准化培训为支撑的专业化管理体系,有效解决村干部“干与不干、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2024年,莲花县村党组织书记年平均薪酬最高收入和最低收入之间相差近3万元,实现干得好的加薪、干得差的减薪。

  为做好“后继有人”工程,萍乡市坚持早部署、早谋划,扎实做好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培育储备工作,通过抓责任压实、人选储备、能力提升、适时使用,培育储备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1688名,其中回引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占比60.1%,大专以上学历人数占比87%。安排316名无村级工作经验的拟用人选到村委会、强村富民公司等进行实岗锻炼,组织优秀后备力量到浙江义乌等地先进村跟岗锻炼,切实选优配强“领头雁”。

  金色的阳光照在安源区北桥外社区,门口挂的标识标牌少了,墙上贴的制度规范少了,“邻里之家”人气却更旺了,居民三五成群,或打球运动,或喝茶聊天,或练习书画……

  “陈叔,最近好吗,有什么需要帮忙的?”芦溪县新泉乡市上村专职网格员林桂清像往常一样,走访西里下网格关注人员,了解老人近期生活情况。市上村居住人员密集,却鲜有矛盾纠纷。“今年全村共摸排小纠纷5起,都得到调处化解。”村党支部书记陈建林说,这得益于网格管理服务的规范优化。

  根本固者,华实必茂。基层治理是一项系统性、整体性工程,萍乡市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扎实开展优化网格化管理攻坚行动,把党的组织体系延伸到基层治理的每个角落。按照“规模适度、界限清晰、便于管理、全面覆盖”原则,综合考虑小区、村组、巷道、商务楼宇、商圈市场等实际情况,依托警航力量进行跑图建模,将全市村(社区)科学划分为3186个网格,消除治理空白点,细化治理单元。成立网格党支部564个、网格党小组2622个,按照“1名网格长+1名专职网格员+N名网格辅助员”模式,精心选聘热心为民服务、群众广泛认同的网格员队伍,构建起“乡镇(街道)党(工)委—村(社区)党组织—网格党小组—党员联系户”四级组织体系。同时,创新推行“警网融合”共治模式,整合公安民警与网格治理力量,以“1名社区民警+1名辅警+N名专职网格员”模式推进社区民警与网格员“双员”协作、矛盾联管,网格排查民生民安事件办结率达99%,构建民安民生“融合网”。

  下沉资源力量 让红色细胞“动起来”

  “没想到小建议也这么受重视!”近日,安源区安源镇万佳社区香溪美林小区居民接到回访电话时连声称赞。在接到小区居民反映的公交站台与人行道间距过近,存在安全隐患“工单”时,安源区立即响应,区交通局、城管局、交警大队、安源镇负责人奔赴现场,及时解决问题。

  与此同时,萍乡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针对多个乡镇(街道)“吹哨”反映的不动产证登记难问题,联动住建等部门实行“证缴分离”,推动为光大阳光、九岭蓉嘉、中央华府等项目办理不动产证,惠及居民2720户。

  萍乡市坚持书记抓、抓书记,以“书记领航”行动为抓手,市委主要领导带头领题“健全落实乡镇(街道)协调响应评价机制,打通机制作用发挥的卡点堵点”项目,围绕拓宽“哨声”收集渠道、完善机制流程、优化评价体系、强化结果运用等方面下真功、见实效,建立提级响应机制和星级评价体系,着力构建“未诉先办、接诉即办、吹哨报到、协调响应评价”有机融合的闭环机制,对高频共性事项开展专项治理,推动由“解决一件事”向“解决一类事”转变。同时,示范带动各级党组织书记领航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项目64个,解决重点难点问题380个。

  “这个市集真热闹,不仅有健康咨询、政策宣传、家电维修等便民服务,还可以体验非遗创作、中药茶饮,购买到物美价廉的农特产品……”近日,一场别开生面的党群服务市集活动在萍乡经济技术开发区玉湖社区开启。这是萍乡市以“党组织搭台、群众赶集”方式,推动党员深入基层服务群众,凝聚共建共治合力的有效尝试。

  该市积极统筹各方资源,凝聚基层治理最广泛力量,寻找基层治理公益“合伙人”,把居民“所需”和机关单位、公益组织、村(社区)“所能”有机结合,不断激活红色细胞,推动基层治理“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

  走进芦溪县宣风镇桥头村,连片的蔬菜大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新修的沥青路蜿蜒入户,老人笑语与孩童欢闹声声相扣,处处跃动着蓬勃生机,谁能想到这里曾是软弱涣散村党组织。面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能力弱、资源闲置的问题,该村以整顿工作为契机,联合结对帮扶单位开展5次“小手拉大手”系列关爱活动,为养老服务中心和儿童之家添设施、送真情。

  萍乡市坚持资源力量向基层下沉倾斜,组织46个市级模范机关工作先进单位与软弱涣散村党组织结对共建,以先进带后进促提升。持续擦亮“群众贴心人”党建品牌,深入开展“三进三解三促”活动(进农村社区解民忧促民生、进园区企业解难题促发展、进项目一线解堵点促投产),优化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到社区“双报到双报告”机制,建立在职党员花名册、需求清单、职责清单、链接资源清单,健全完善党员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应急动员等机制,引导广大党员带头参与基层治理,做到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今年以来,推动全市各级党组织和1.6万余名党员干部深入基层一线为民办实事、解难题。

  “昌盛小区3栋楼下水井盖有些松动”“团和小区17栋旁有大量垃圾”……自从湘东区外卖员肖淼加入“红蓝黄骑士”队伍后,在派送途中,他会留意消防通道是否畅通、路面是否存在安全隐患……这些看似平常的举动,却为社区安全织起一张温暖的“防护网”。

  “之前送餐路上有遇到过类似情况,想管但不知道该报给谁。现在将拍到的问题上传到智慧平台,很快就能得到解决,感觉心里很踏实。”安源区快递员杨涛说。

  为延伸基层治理触角,进一步拓展“社区治理合伙人”朋友圈,萍乡市积极组建“红蓝黄骑士”队伍,聘任外卖员、快递员为“小区骑士”“城市观察员”,建立“骑士吹哨—社区接单—解决问题”闭环机制,引导3900余名新就业群体融入党建覆盖圈、党群服务圈和基层治理圈,让其成为社区的“眼睛”和“耳朵”,以“小切口”撬动“大治理”。同时,注重以“心”暖“新”,积极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在住房保障、子女入学等方面拿出硬举措,建立市、县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群服务中心和80个“贴心驿站”,为外卖员、快递员等新就业群体提供休息、充电、饮水等暖心服务。

  如今,在萍城的大街小巷,一次次“以服务换服务”的双向奔赴,正在激活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

  延伸服务触角 让群众心里“暖起来”

  “我老公瘫痪19年了,以前带他去趟医院,都得喊上几个亲戚帮忙,光上下楼就累得喘不上气,挂号就诊更是手忙脚乱。”曾大哥的妻子满是感激地说,“现在只需要一个电话,医生就上门了,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极大方便。”

  为破解特殊群体“就医难”的民生痛点,萍乡市第三人民医院启动“家庭病床”试点服务,创新探索“医院—社区医疗机构—家庭”三级联动服务模式,将专业医疗服务延伸至行动不便、生活不能自理患者的家中,实现把病床搬进家里。

  萍乡市积极激活公立医院党建内生动力,由市委书记领航“深入开展公立医院党建质量提升行动”项目,制定出台《深入开展公立医院党建质量提升行动实施方案》、公立医院党建工作攻薄促弱十八条措施,建立“萍医向党、普爱同心”“医心向党银龄守护人”等公立医院党建机制,积极推进“家庭病床”“免陪照护”等便民微改革,设立党员服务窗口、党员示范岗、党员先锋岗173个。今年以来,该市实施检查检验结果互认、一次挂号管三天、免费停车服务等举措,帮助患者减少费用支出4900余万元,惠及群众160.2万人次,组织开展健康义诊、无偿献血等志愿服务230余次。

  走进上栗县宝华工业社区,一张“烦恼指数图”引人注目。“这张‘烦恼指数图’,反映出企业和职工关心的技术人才招聘难、入学入托难、生活设施配套不足等九类烦恼。”该社区党支部书记崔远生说,“我们要做的,就是帮他们解决烦恼。”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成效,最终要落实到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质效上来。”萍乡市委组织部副部长陈丽说,群众需求在哪里,服务就要延伸到哪里。

  上午9时,安源区青林社区的数名志愿者已经在社区食堂忙活开了,每天都有几十名社区居民在这里用午餐。据了解,该社区食堂由政府协调、出资,引入社会组织力量,利用其所在商业小区的架空层改造而成。

  既有公益特色,又是企业性质,这是安源区社区食堂的特点。该区持续推动“以社区为平台、以社会组织为载体、以社会工作者为支撑、以社区志愿者为依托、以社会公益慈善为补充、以社会企业为动力”的“六社联动”机制,打造“安源红”义购之家、社区食堂、银发工坊等平台,进一步激活社区自我造血功能。

  萍乡市聚焦居家养老、社区治理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实施社区服务功能提升攻坚行动,开展社区发展基金会试点工作,支持社会组织、社会企业等申报项目,开展多样化社区服务。该市以社区为单元,使每个社区在社区党组织领导下成立不少于3个工作开展较好的社区社会组织,经营社区集市、线上团购、生活服务、家政服务等业态。同时,积极探索培育社区社会企业,推动79处嵌入在社区的国有闲置房屋等交给社区管理使用,将国有闲置资产转化为基层服务资源。在农村,实施集体经济“强村”攻坚行动,坚持村民能做的事尽量让村民做,村民能赚的钱尽量让村民赚,推广以工代赈项目,以市场化运营、公司化管理方式,推动成立183家强村富民公司,因地制宜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充分调动村民参与乡村建设、基层治理的积极性。

  基层治理得好不好,群众说了算。萍乡市将群众满意度作为检验基层治理成效的重要标尺,聚焦精细化管理,从群众反映强烈的就医、养老等重点难点问题出发,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基层治理的重要内容,不断加强志愿服务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持续办好民生项目,为群众提供优质服务,让“民生”跟着“民声”走,基层治理更接地气、更聚民心。今年以来,该市共解决群众烦心事揪心事4300余件,群众诉求响应效率提高30%。

  旭日东升,红旗漫卷。如今的昭萍大地上,红色动力澎湃不息,基层治理活力迸发,发展动能不断增强,群众幸福指数节节攀升,一幅幅精管善治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记者手记

  治理创新生长在群众触手可及处

  本报全媒体记者 卢瑛琦

  在甘家村“议事坪”说事会上,村民围坐一起讨论改造方案;每到饭点,青林社区食堂飘出饭菜香……这些场景,恰是萍乡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鲜活注脚。

  基层是最好的镜子,最能真实反映“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贯彻落实。合并村的矛盾化解、空心村的产业复活、软弱涣散村的精准治理、老旧社区的焕新蝶变——萍乡实践让我们看到,真正的治理创新总是生长在群众触手可及处。

  看似不同的治理场景背后,实则遵循着相同的组织逻辑:萍乡从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做起,把“敢”的劲头集中到基层治理最难处,用“绣花”般的精细治理,让群众的幸福指数与经济增长指数“同频”,“民生温度”与城市发展速度“共振”。

  当村党组织书记带领乡村走向振兴,当网格员用脚步绘制民情地图,当外卖骑手成为移动探头,当专业医护服务直达家门,党组织便成为串联起“最后一公里”的红色纽带。这些碎片拼成的,正是基层治理的幸福底色。

  萍乡的探索证明,基层治理的生命力不在于表面文章、形式化活动‌‌、指令式管理,而在于扎根到群众中去,在基层中吸收营养,进而将党的组织优势、制度优势转化为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行动力,让人民成为城市更新的设计师、乡村振兴的合伙人、矛盾调解的参与者、幸福生活的评分员。

  沈祖文 本报全媒体记者 卢瑛琦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