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新农人培育的鲜活范本 2万亩到8万亩! 种田“小白”底气何来(图)

2025-08-29 15:23 阅读
江西日报

  从种田“小白”到产粮大户要多久?南昌县南新乡的退役军人罗小飞给出的答案是:两年半。

  日前,根据《2025年江西省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方案》,全省各地紧锣密鼓启动高素质农民培训。

  所谓高素质农民,是指“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民。根据这个标准,罗小飞的转变,无疑是高素质农民“养成”的生动范本。

新农机让种田更容易。

  豪气! 从2万亩到8万亩

  眼下正值早稻收割期,8月20日上午10时许,记者在罗小飞的农田里看到,数台智能收割机在稻浪中穿梭,“开镰”处,金黄的稻穗瞬间被卷入切割台,留下一行行整齐的稻茬。约15分钟后,6亩田被“扫”完,收割机开到运粮车旁,金灿灿的稻谷顺着卸粮筒倾泻而出。

  “一台全自动收割机,一天能收60多亩田。”罗小飞说。据介绍,当日的收割从早上8时开始,到记者采访时,运粮车已来回20多趟,一车粮食约7500公斤。

  截至目前,罗小飞承包的万亩农田已基本完成早稻收割,单产达753公斤/亩,全年产量有望再创新高。他说,明后两年计划将土地流转面积扩大到8万亩,并同步推进农产品深加工,打造电商营销。

  跨界! 退役军人闯农田

  罗小飞是南昌县南新乡团结村人,1992年参军,1995年退伍回到南昌,此后长期从事土木工作。

  在外打拼的20余年间,罗小飞经常回南新乡。其间,他目睹不少良田因无人耕种而抛荒,十分惋惜。他一直在思考:能为家乡做点什么?渐渐地,他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回家种田。

  2022年底,下定决心的罗小飞开始筹划自己的“种田大业”。当他找到南新乡政府,提出承包1万亩农田时,“乡干部说,就算我有这个实力,也不敢一下子拿这么多田给我种。”罗小飞回忆道。

  协商的结果是,乡里同意罗小飞先承包1800亩农田“试种”一年,看成效再考虑后续事宜。

  他的举动引来不少争议,没有种田经验,还“狮子大开口”?事实上,经过前期调研,罗小飞早就明确了规模化经营的大方向,他确信:现代农业,单打独斗是不行的,必须得有联合思维和技术支撑。

  逆袭! 荒地变身“吨粮田”

  “种田得学技术!”带着这一理念,罗小飞找到江西省农业科学院,请专家们提供常态化农技支持。他还成立了自己的公司,聘请老乡为专职农业工人,负责田间的日常管理,自己则负责整合土地及资金、统筹供销链等,成为一名种田“CEO”。

  2023年2月,伴着初春的一抹新绿,罗小飞的1800亩有机稻田“开张了”。在省农科院专家张洋的指导下,罗小飞借鉴“稻虾共生”等模式,因地制宜选取良种,以机械化作业为基础,通过“人机协同”提高生产效率,近两千亩稻田很快就初具规模,全年亩产更是达到1160公斤,“闲置田”华丽蜕变为“亩产达吨”的“效益田”。

  破圈! 培训悟出致富经

  2024年,罗小飞将种植规模扩大到6000亩。

  田更多了,也意味着成本的大幅增加。此时,罗小飞的公司离“赚钱”还很遥远。“光靠种地,‘钱袋子’鼓不起来,老乡们的积极性也会越来越低。”罗小飞说。

  种田增收,路在何方?那段时间,罗小飞一边同专家们精进技术应用,冲击水稻单产“天花板”;一边翻阅大量产业信息,主动对接各路供销商,寻找增收“新门道”。

  直到年中,罗小飞从南昌县退役军人事务局获悉,江西省启动了2024年高素质农民培训班,针对省内农民开展技术技能、产业发展和综合素质等不同主题的培训。而南昌县,就是培训地之一。

  同年10月,在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的推荐下,罗小飞参加了由南昌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开设的、以返乡入乡退役军人乡村振兴能力提升为主题的高素质农民培训班。虽然集中学习的时间只有9天,但教的全是“硬核知识点”,如农产品直播带货、“三农”爆款视频创作、智慧农业管理系统等,可谓干货满满。

  此外,学员们还前往南昌县塔城乡湖陂村、市政生态园等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及农文旅示范项目,现场感受数字技术与千年农耕的碰撞。

  给他们上课的老师,有高校的学者、省市级电商平台的讲师、高精尖实验室的科学家,还有本地“田秀才”“土专家”。教学方式也并非简单地照搬高职课程,而是根据农民的实际需求量身打造技能模块,让学员学得会、用得上、见实效。

  其中,罗小飞最感兴趣的就是“智慧种田”和“农文旅融合”。他告诉记者,对农民而言,“靠天吃饭”已是过去时,科技赋农才是进行时和未来时,背靠“大数据”带来的农田一体化管理,不仅让种田更容易,还有利于提高粮食产量;待种田事业稳定后,自己也计划涉足“农文+”新业态,在“接二连三”中探索农业的无限可能。

  共赢! 抱团经营谋发展

  前不久,全国乡村振兴带头人培训班在浙江温州开班,罗小飞是“唯二”的江西学员。

  培训班不仅带来了新技术、新知识、新业态,更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实战经验。罗小飞意识到,高素质农民培训教授的不仅是具体方法,更是“跳出土地看土地”的眼光。

  思路一旦打开,脚下的路也宽了。在与培训班老师交流后,罗小飞琢磨起了农闲田的“生财之道”。2024年底,他拿出60多亩农田,在冬季农闲时试种土豆。今年5月,土豆丰收,亩产达到1500余公斤。“相比单种水稻,经济效益更高了。”罗小飞说。

  “我们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本质上是为专家、学员、企业提供一个共建共联的交流平台,专家传授知识,企业打开市场、孵化品牌,学员则补齐短板、抱团发展,共同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南昌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市场运营中心经理刘佳说。

  “您眼中的高素质农民是什么样的?”对于记者的问题,罗小飞的回答掷地有声:“提升单产、拥抱新业态、发展多元经营。”

  近年来,江西探索高素质农民“培、育、用”一体化培养模式,累计培育高素质农民超24万人。今年,江西省农业农村厅发布《2025年江西省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方案》,提出要培训高素质农民21517名以上,还明确:农民上课,政府买单。

  如今的赣鄱大地,高素质农民培育硕果盈枝,“罗小飞”们以乡村为阵地,以田野为舞台,大展身手,让农业有前途、农民有奔头。

  全媒体记者 沈冠楠 文/图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