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时评:让七夕“浪漫经济”流量持续奔涌
七夕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之一,近年来已发展成为重要的“浪漫经济”载体。据央视新闻报道,某餐饮平台数据显示,今年“七夕”前两周,全国上线团购套餐的门店数量,周环比激增48%。“七夕餐厅”关键词搜索量周环比暴涨240%,提前锁定当日座位的订单量同比增长52%。
从最初的情人节消费,到如今涵盖餐饮、旅游、文创等多领域的综合性经济现象,七夕节的消费市场规模持续扩大。这一现象不仅反映了传统节日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强大生命力,更展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深度融合的巨大潜力。
要让七夕“浪漫经济”保持持久活力,关键在于让节日文化内涵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通过创新表达方式让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例如,系统梳理七夕乞巧、祈福姻缘等传统习俗,通过现代设计使古老仪式获得当代表达;建立文化价值与情感需求的连接点,在餐饮、文旅等消费场景中植入银河鹊桥星空等意象,让消费者在体验中自然感知文化内核;构建传统与时尚的对话机制,将七夕元素融入珠宝、服饰、鲜花等,实现节日文化的生活化渗透……这种深度挖掘不是简单复古,而是以文化认同为根基,通过内容创新、场景再造、产业融合三位一体的模式,强化文化认同,衍生新的消费增长点,让传统节日文化成为可持续的情感消费载体。
让七夕“浪漫经济”流量持续奔涌,就要推进七夕产业链协同发展,实现从生产到消费的全链条价值提升。首先要将传统文化内核转化为可量产的文创产品,如智能穿针体验套装、AR星空祈福卡等,实现文化增值;超前建立节日供应链,例如鲜花产业可提前预售七夕主题花束,珠宝企业可提早推出星座限定款定制服务;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消费场景,如线下举办汉服游园会、星空音乐会等活动,线上开发虚拟鹊桥社交平台等。通过提供“花宴套餐”一站式服务,完成从功能消费到情感消费的价值升级,满足年轻人“仪式感+实用性”的双重需求。
确保七夕“浪漫经济”可持续发展,还需构建政府、企业、消费者等多方参与的治理体系,为“浪漫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政府层面,可通过发放消费券、补贴政策激活消费潜力;开发沉浸式体验项目,将传统节日转化为文旅产品;整合餐饮、影视等业态,完善交通、监管等服务保障体系,建立长效机制推动活动常态化。对于商家来说,可从产品创新、服务升级、精准营销和风险管控等方面下足功夫,最终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消费者要主动参与民俗活动,自觉增强节日文化认同,践行绿色消费,避免盲目跟风高价商品,通过正规渠道维护权益。
七夕“浪漫经济”的蓬勃发展,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深度融合的生动体现。在保护传统节日文化内核的同时,通过创新表达方式和商业模式,不仅能够延续节日生命力,更能创造可观的经济价值。展望未来,随着消费升级和技术进步,七夕“浪漫经济”有望持续释放活力,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王同文 许华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