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热议:别把大学当成高中的“延长线”

2025-08-29 17:21 阅读
大江网原创

  组建家长群向家长通报成绩、早起跑操签到打卡、寝室统一熄灯时间……近日,据《半月谈》报道,现在越来越多大学的管理方式出现了“高中化”的趋势,让不少学生恍惚自己还身处高中,甚至还想问问家长,说好的“上了大学就没人管了”呢?

  把大学当成高中的“延长线”,或许有着不得已的美好初衷。部分高校怕刚脱离高中管束的学生“放飞自我”:怕学生熬夜伤身体,才定统一熄灯时间;怕学生逃课误学业,才紧盯考勤;怕家长不放心,才建群通报。对自律性弱的大学生,这种管理能兜底,避免其陷入“躺平”泥潭,短期内或许能稳住出勤率、提升及格率等。

  但“弊”或许远大于“利”。大学本该是培养独立人格的关键阶段。强制晨跑,让学生为打卡乃至找代跑,反而丢了锻炼本意;统一熄灯,让熬夜赶项目的学生陷入被动,磨掉创新节奏;家长群通报成绩,更是把成年人拽回“被监督”的童年,让学生失去对自己学业负责的意识。去年某高校就因强制晨跑引发学生不满,最终只能调整政策——这说明“高中化”管理看似有效,实则在扼杀学生的自主性,等他们进入社会,面对没人“打卡催着走”的职场,只怕会手足无措。

  追根溯源,大学“高中化”是多重压力下的短视选择。一方面,部分高校把“就业率”“及格率”当硬指标,觉得“管得严”能快速出数据,却忘了大学的核心是培养“会思考、能自主”的人;另一方面,有些家长仍把孩子当“高中生”,主动要求学校多“管着点”,模糊了家校边界;更关键的是,一些高校对“大学教育”的定位不清,把“管理”等同于“教育”,用简单的“一刀切”替代细致的引导。

  破除这一困境,必须从理念的“根”上作出转变。首先,高校要守住“大学本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明确提出“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学校应该把自主权还给学生:比如弹性作息,允许有科研、学习需求的学生申请延迟熄灯;晨跑可改为“自主体育打卡”,让学生选喜欢的运动方式。去年某理工大学取消强制晨跑,改由学生自主选择运动项目,参与率反而提升了30%,就是很好的证明。

  其次,要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别再只盯着成绩通报,可在家长群里分享学生的社团表现、实践成果,让家长看到孩子的全面成长,而非只做“成绩监督员”。学校更该用“过程性评价”替代“唯分数论”,比如把科研实践、志愿服务纳入考核,让学生明白“大学不是为了应付打卡,而是为了找到自己的方向”。

  最后,要划清家校边界。大学阶段,家长该从“管理者”转为“支持者”,学校也不该把家长群变成“监督工具”。遇到问题,学校可单独和家长沟通,而非公开通报成绩——毕竟,成年人的成长,需要“自己扛”的空间。

  大学不是高中的“延长线”,而是独立人格的“孵化器”。少点“一刀切”的管控,多点“放手脚”的信任,才能让学生在试错中成长,在自主中成熟——这才是大学该有的样子。

  (余明辉)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