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领域专家学者齐聚江西省气象局 探讨生态气候产品价值实践路径与政策创新
8月27日,江西省气象局举办“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学术沙龙暨生态文明宣传月主题活动,邀请省内多所高校、科研机构专家学者分享前沿研究成果,探讨生态气候产品价值实践路径与政策创新,助力江西绿色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江西省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傅敏宁出席并致辞,二级巡视员何财福出席。
傅敏宁表示,本次学术沙龙旨在搭建一个高水平、开放式的交流平台,汇聚各方专家智慧,激发出更多的真知灼见,形成更多可操作可推广的合作思路与项目雏形。江西省气象部门期望与各领域专家及社会各界携手并进,共同深耕江西这片绿色沃土,探索“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的新路径,谱写江西生态价值转化的崭新篇章,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江西最大的发展优势和骄傲。
江西财经大学副校长谢花林、省科学院副院长范敏、南昌大学江西生态文明研究院副院长郑博福、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副所长黎毛毛、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副院长胡启武、省发改委生态文明研究院研究员严玉平、省生态气象中心主任王怀清分别围绕数字技术赋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能耗双控向碳双控转变政策研究、生态产品产业与金融、农作物种质(基因)资源保护的意义与现状、鄱阳湖湿地碳汇及相关碳过程研究、用好国家政策支撑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气候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探索等主题作专题报告。
在圆桌会议讨论环节,专题报告专家和省科学院生物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戴年华、省生态环境厅四级调研员王聪英、省农业农村厅正研级高级工程师黄振侠、省科学院能源研究所副研究员谢运生、南昌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章茹等专家学者围绕沙龙主题展开讨论,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据悉,近年来,江西省气象局坚持走“以智慧气象为重要标志,以生态文明气象保障服务为鲜明特色,以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为基本盘”的新时代气象高质量发展道路,构建以防灾减灾“631”模式、生态文明气象保障服务和低空经济气象保障为“三大支柱”的江西气象业务格局,深入挖掘气候资源禀赋,积极探索气象领域“两山”转化新路径,助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省政府将气象部门纳入“双碳”工作领导小组、碳排放核查和碳排减排考察管理工作的相关成员单位,将气候生态产品价值纳入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DP的核算。中国气象局将江西列为全国唯一的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的试点省,并在靖安召开全国首次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现场会,推广示范江西的经验和做法。省政府出台《江西省气候资源保护和利用条例》,省气象局联合省农业农村厅、省自然资源厅等部门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由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迈进的实施意见》,将旅游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价列为政策性的措施,推动气候条件纳入江西农产品标准化及可追溯的体系,联合17个部门印发《江西省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
江西省气象局联合中山大学共建气象防灾减灾与气候资源开发利用联合实验室;组建“奇象气候生态价值实现创新研究院”,与重庆市气象局联合组建中国气象局“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青年创新团队,研发12项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关键技术,发布10项地方标准,形成54项制度性成果,出版《江西省气候图集》获2024年度江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在全国率先建立省市县三级生态与农业气象业务服务体系,形成48项气象服务产品为生态气候价值转化提供业务支撑。抚州市纳入中国气象局生态气候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及抚州市发改委印发《抚州市气候可行性论证目录清单》,气候可行性论证纳入社会投资类项目“用地清单+告知承诺”。联合农业农村厅推广早稻早播早育气象适用技术,累计示范面积超100万亩,平均亩产增收25.6公斤。(图/文 邓敏佳 审/王怀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