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热议:惩治“开锁刺客”不能止于“退费了事”
近日,上海独居女生小慧深夜遭遇高价套路开锁陷阱。她在某线上平台下单了标注为“25元开锁换锁”的服务,结果两名开锁师傅以无法破解为由,将门锁强行拆除,随后安装高价新锁,最终索要费用2000余元。在接近凌晨1点的疲惫与不安中,经过几番沟通,她最终支付了1800元,两名师傅才离开。事后经过投诉,在职能部门和平台方的介入下,开锁中心最终退还了800元费用,但事件暴露出的问题值得深思。
25元上门开锁变成2000多元的强制消费,小慧的遭遇不是个例,而是应急服务市场规范化缺失的一个缩影。
深夜被锁门外,独居者面对的不仅是进不了家的困境,还有对陌生环境、陌生人员的安全感焦虑。这种必须解决的刚性需求,让消费者天然处于弱势地位。商家清楚,无论价格多高,消费者为了摆脱应急困境,大概率会选择妥协。当“能否进门”的决定权握在服务提供者手中时,公平交易权被应急需求彻底架空。但凡涉及“应急”二字,消费者的议价能力都会大幅削弱,而部分商家正是抓住了这种心理,将便民服务变成了“乘人之危”的盈利工具。
此外,平台页面上醒目标注“25元开锁”,却不显眼地加上一个“起”字,真正的价目表则隐藏在图文详情页中。披着“明码标价”外衣,实则玩的是模糊定价的戏码,这也是“开锁刺客”们最常用的手法。从法律角度看,这种做法已经触碰红线。我国价格法明确规定:利用虚假的或使人误解的价格手段,诱骗消费者与其进行交易,属于不正当价格行为。
值得注意的是,平台作为连接消费者与商家的核心纽带,本应承担起审核、监管的主体责任。可现实中,不少平台将明码标价的义务简单转嫁为商家的自我声明,对“××元起”这类模糊表述视而不见。譬如,部分平台仅审核营业执照,对开锁行业必备的特种行业许可证视若无睹;价格体系更如脱缰野马,有的夜间开锁服务费竟能暴涨至日常10倍以上。这种将流量优先置于用户权益之上做法,是对“宰客乱象”的纵容。
当然,要想真正破解这个难题,必须跳出个案思维,进行系统性回应。一方面,平台要承担起对入驻商户的资质审核、价格明示、交易监控与事后追责的全链条管理。特别是对锁具这类涉及人身安全与服务紧急性的行业,更要建立高于一般标准的准入机制与服务规范,防止交易脱离平台监管、线下随意加价。另一方面,对于频繁被投诉或明显存在欺诈行为的商户,市场监管部门要建立黑名单并向社会公开,形成威慑。同时,有必要推动开锁等行业建立清晰、统一的收费标准与服务规范,杜绝模糊报价和价格陷阱。
惩治“开锁刺客”不能止于“退费了事”。只有平台尽责、监管发力、公众自觉、制度保障形成合力,才能从根本上铲除宰客链生存的土壤,让每一次紧急呼叫都能换来温暖而安心的回应。
(谢丹玲 董文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