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创新破解“成长烦恼”——来自江西富祥药业的科创故事

2025-08-31 04:50 阅读
江西日报

富祥药业厂区。 (富祥药业供图)

  7月3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了第一批全国生物制造标志性产品公示名单,富祥生物以短柄镰刀菌蛋白这一全新产品,成为唯一入选的江西企业。

  在企业实验室,记者通过显微镜观察到了这些形似一把把小镰刀的微生物,它们正“手牵手”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密集的网状结构。据了解,企业年产2万吨微生物蛋白车间建成后,蛋白质生产能力相当于一家2000万羽规模的巨型养鸡场,且能大幅度降低占地、水耗和污染物排放。特别是其蛋白含量高,富含氨基酸,与人体需求相近,可以成为人类在传统种植养殖手段之外,获取蛋白的一种重要方式。

  随着微生物蛋白为富祥生物揭开一片产业新大陆,作为富祥生物母公司的富祥药业也由此形成了医药制造、新能源锂电材料、合成生物微生物蛋白三足鼎立的局面,从而有了更为广阔的成长空间。

  以创新增效,解传统板块发展之困

  走进位于景德镇市的富祥药业,总能感受到一种刻在骨子里的创新基因。

  要保持领先,就要实现以创新为核心的错位发展。他们深挖产品潜能,通过创新工艺,使得培南系列部分产品不变价成本降至历史低位。在生产流程上,他们又围绕反应物绿色替代、反应工序优化、反应操作简化、反应条件精细控制等核心环节进行“精耕细作”,先后开发了大吨位一锅法生产技术、催化氧化反应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等新工艺,在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同时,推动生产成本进一步下降。

  这一系列创新的背后,是一支300余人的研发团队,人数占员工总数的15.61%,汇聚了多名国家级、省级人才及年轻的技术带头人。去年,企业研发投入超过7000万元,占营收比重6.34%,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公司累计获88项国家专利,开发省级重点新产品22项。

  凭借完善的研发体系,富祥药业对创新的追求从未停歇。

  最近,在企业实验室里,几名技术骨干围绕与江西师范大学合作的“培南类药物全连续流微纳不对称工业合成”项目,研讨成果转化应用的路径。

  全连续流是解决当前化学工业生产“卡脖子”难题的一项新技术。富祥药业董事兼总工程师李惠跃介绍,这项前沿工艺一旦投入生产,不仅在提升生产效率、优化产品质量、提高安全水平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还能节能降耗,使培南系列产品的成本继续下降15%至20%。

  以创新育苗,解新兴领域开拓之急

  谈起企业在微生物蛋白领域的开拓,李惠跃直言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2023年,国外合作伙伴来公司考察时偶然提到,他们正在国内外寻找微生物蛋白的生产企业。”李惠跃回忆,当时企业投资2亿多元的生物合成装置刚建成,原准备用于配套医药业务,但工艺原理与微生物蛋白生产高度契合。

  “能否试一试?”想法一提出,便引来投资方和管理层的担忧——市场前景如何,技术能否达标?是开辟一条全新的赛道,还是坚守成熟的盈利模式?富祥药业一度面临抉择。

  富祥药业决定迎难而上。研发人员告诉记者,微生物蛋白生产环节的配料、补料及发酵温度、氧含量、pH值调控,都会对产品发酵造成较大影响,仅规定参数并不能获得最优结果,需要根据发酵过程的代谢表现进行判断,实时调节各工艺参数。这难不倒富祥人,由于技术同源,他们立足于多年产业化经验,将工艺参数判断的准则和自动控制系统相结合,迅速摸索出了一套微生物蛋白生产的精准调控技术。

  仅用17天,富祥药业就完成了第一次尝试。出乎意料的是,首批样品一经送检,基本满足了客户的技术需求。

  “我感觉这条路走对了!”李惠跃感慨,“微生物蛋白让我们填补了国内空白,甚至亚太地区的空白。企业正在努力成为全球最大的微生物蛋白制造商。”

  也是基于化学合成技术同源的理念,富祥药业闯入新能源领域,进行锂电池电解液产业链的纵向和横向布局,打造一站式电解液材料供应平台,形成公司业绩增长的第二曲线。

  以创新聚力,解科研成果转化之忧

  富祥药业在微生物蛋白和锂电池电解液领域的异军突起,让业界对其转化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能力刮目相看。

  不久前,江南大学研发团队来到企业,围绕从小试到工业化生产的转化环节开展实地调研。“建立放大装置、解决工程难题、研究安全问题……这些都是科研成果转化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却往往成为不少企业的短板。”江南大学未来食品科学中心研究员刘延峰说,“我们从2023年开始与富祥药业开展全面战略合作,最看重的就是他们在科研成果转化和应用上的实力。”

  科研成果的产业化为什么这么难?李惠跃给记者举了个例子。他说,在实验室里给物料降温并不难,但放到工厂化生产中,问题就异常复杂起来:冷却介质选哪一种合理,要通过哪种管道输送,管道的材质选什么,需要多大流速才能满足要求?不仅要找到可行的技术手段,还要确保方案具有长期稳定性、安全性和可维护性,难度可想而知。他表示:“经过多年来持续的技术创新,我们在工程化上积累了丰富经验。”

  正是看中了富祥药业的硬实力,近年来,江南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南昌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纷至沓来,与富祥药业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通过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共同开展科研成果的产业化研究。企业也投入巨资,围绕原料药、医药中间体、微生物蛋白等领域生产工艺优化、技术创新和下游产品开发等,借助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力量,为自己打开了一片片产业蓝海。

  科研与产业的双向奔赴,在富祥药业持续碰撞出耀眼的光芒。

  记者手记

  科研成果转化是硬道理

  在富祥药业采访,记者印象最深刻的是,他们总能实实在在地把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在传统制药板块,他们通过创新实现了提质增效,增强了竞争力;在新兴产业板块,他们通过创新打开了产业蓝海,开辟了新天地。究其原因,富祥药业非常善于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科研成果的产业化为纽带,把产学研各方力量有效地聚合在一起,使科技创新有目标、技术攻关有队伍、成果转化有载体、新型产品有市场。

  省委十五届八次全会提出,要统筹用好资源力量,全面提升科技创新整体效能。富祥药业的经验表明,科技创新不能是闭门造车,更不能是空中楼阁,只有充分发挥好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作用,鼓励支持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围绕社会需求和价值创造实现融通创新,才能有效促进科研成果加快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本报全媒体记者 殷勇 李政昊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