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经济一线 感受韧性与信心

2025-09-01 04:50 阅读
江西日报原创

  编者按: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近几个月来,江西日报社先后派出多路记者奔赴经济一线蹲点调研,围绕新质生产力发展、“两新”政策落实、“四稳”部署成效、重大项目建设、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图谱、县域经济脉动、民营经济活力、生态价值转化等主题,持续推出反映基层火热实践的鲜活作品和深度观察,以小切口呈现大主题、小故事反映大变化、小视角折射大时代,努力将江西经济故事讲出特色、讲出情怀、讲出精彩。本报今日特推出专版,分享本报全媒体记者经济一线蹲点调研感悟,以飨读者。

蹲下去 察真情 求真知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冬明

  宏观经济数据与百姓生活体感的“温差”如何消除?党委政府出台的政策措施如何更好地加力实施?作为经济新闻战线上的记者,要回答这些问题,不仅要关注宏观经济走势,更要深入基层感受经济一线冷暖变化。

  今年以来,江西日报围绕经济领域“点线面”,开展了“干出好年景拼出好气象”之“经济一线蹲点调研·走基层看‘四稳’”“贯彻落实省委十五届八次全会精神经济一线蹲点调研”等多项策划报道。其中5月底至6月上旬,为完成“一线调研看‘四稳’”报道,记者先后深入抚州市、九江市的社区和商家开展蹲点采访,感悟颇深。

  贴近百姓聆听心声。位于抚州市临川区青云街道的县学岭社区幸福食堂向公众开放,午餐有近20种不同菜品。记者点了两荤一素的套餐,边吃边与就餐的老人们攀谈。“孩子不在身边,做饭成了件麻烦事。这里吃饭很方便,价钱也合适,我很满意……”围坐一桌,消除了隔阂,老人们坦言对就餐、就医、陪护以及学习、娱乐等需求很大,社区还不能完全满足。当前,扩内需已成为做好经济工作的第一位任务。记者感受到:面对养老托育等民生领域服务消费刚需,提振消费必须优化供给;而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意愿,正是扩内需的最大动力所在。

  深入基层获取真知。消费是升级,还是降级?当前,舆论场上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较多。但在一线调研中,我们发现:数码产品纳入政策补贴,抚州市一家手机卖场高端手机销售占比大幅提升;在九江市一家汽车销售店,消费者以旧换新购置汽车时,在同等价格下普遍追求档次更高、性能更优的新车;在庐山市,以商务接待为主的酒店谋求转型,宾馆中高档服务消费价格虽有所下降,但销售额随之上升……显然,就追求消费品质而言,消费升级是必然趋势。

  开展蹲点调研采访,与群众同吃同住、坐一条板凳,感受百姓生活的酸甜苦辣,探求政策落地的堵点难点,听真话、察真情、求真知,这是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新媒体时代,省级党报记者践行“四力”的生动实践。

好生态“引商”,优服务“留商”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洪怀峰

本报全媒体记者、派驻铜鼓县新闻导师洪怀峰(左)采访来铜鼓县投资兴业的客商。通讯员 张子良摄

  “这里山好水好,人更好。”连日来,记者在铜鼓县蹲点调研采访时,投资者不约而同说出了选择这里的缘由。

  铜鼓县既有“生态绿”,也有“老区红”。作为全国一类革命老区,铜鼓县在册的革命烈士有1.8万余名。然而,不沿边、不靠海,常住人口不足14万的山区小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受限,发展经济挑战不小。

  怎样既不辜负绿水青山,又不让老区人民受穷?铜鼓县从“两山”理念中找到了突破口。该县锚定“生态立县”,在全省率先试点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创新推出“文旅贷”“民宿贷”“黄精贷”等绿色金融产品,让山水可生财、空气能卖钱,吸引客商纷至沓来。更关键的是,铜鼓县深知,营商环境是“大磁场”,资金、企业、人才只会流向服务最优之地。

  投资人李俊投资铜鼓县带水清溪谷乐园景区时,曾担忧景区处于深山,一旦出现信号盲区影响游客体验。当地政府迅速行动,补满信号,助力景区火速“出圈”。今年7月19日至8月19日,景区日均接待游客超800人次,首月营收突破百万元,坚定了李俊的投资信心。

  李俊的信心,源于铜鼓县的“全生命周期挂企服务”。营商专员主动入企问需解困,截至目前,企业提出的132件“小事”被一一化解:厂区有了新能源充电桩、公交专线开进园区、园区食堂飘起饭菜香、“集拼物流”为企业省下三成运费……这些“关键小事”,暖了企业家与员工的心。

  尚朋电子总经理王宏便是其中受益者之一。如今,他将儿子从广东转学到铜鼓中学,妻子也来了,5名高管在此安家,从“异乡客”变成“铜鼓人”。

  “这里营商环境没话说,心定了,家安了,干劲更足了!”王宏逢人便夸铜鼓县的营商环境好。

  此次蹲点调研采访,给人最大的感悟与收获就是:一个无区位优势、经济欠发达地区,也可以凭借丰富的生态资源吸引人,用无微不至的服务留住人。此举不仅可以让投资者愿意来,更可以让他们“留得住、发展好”。凭此,生态与经济共赢便有无限可能。

俯身莲田间,触摸“弱村”生命力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童梦宁

在长庆村莲田间,村民刘九兰向本报全媒体记者、派驻崇义县新闻导师童梦宁(左)介绍白莲品质。通讯员 郭祥宇摄

  秋日已至,崇义县过埠镇长庆村的百亩白莲长势也进入尾声,勤劳善良的村民穿梭在莲田间,忙着采收最后一茬莲蓬。望着枝头仍青翠饱满的莲蓬,村民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境内山好、水好、空气好,越来越多游客前来观光休闲,我们不再担心好物贱卖。”

  长庆村地处阳明湖畔,以往频遭“水浸田”困惑,且劳动力短缺,村集体经济发展相对薄弱。如今,凭借生态种植和管护技术,该村100余亩撂荒田种出的白莲,粒粒饱满,干莲软糯细腻、香气浓郁。加之阳明湖景区赛事不断,游客越来越多,村干部带领村民主动出击,自销突围,让深山里的珍品白莲卖出了好价钱。

  8月18日,本报在头版刊发了记者采写的“经济一线蹲点调研”报道《撂荒田“吐金莲”库区村巧突围》,同时在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发布融媒体新闻,产生热烈反响。近一个月来,不少来自粤港澳大湾区的客户或慕名前往长庆村,或网上预订,争相选购当地白莲。其中深圳市的一名客户订购了25公斤白莲,一次性支付了2000元,令长庆村民备受鼓舞,更增强了大家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动力和信心。

  在此次蹲点调研采访中,看到长庆村白莲丰收,村民忙着采摘的景象,记者本打算做一条常规的应景新闻报道。可当记者卷起裤脚,跟着村干部及村民下田边采莲蓬边沟通交流时,才了解到该村撂荒田“吐金莲”的历程,瞬间触摸到昔日的“弱村”的底气和生命力,让此前设定的报道计划有了不一样的走向。

  眼下,进入处暑时节的长庆村白莲,莲叶依然葱绿,如同一面面骄傲的旗子在风中摇曳。旗子底下,是一群不肯向困境低头的长庆人。原来,最动人的新闻,从来不在聚光灯下,而在田间的泥土里,在汗湿的后背里,在村民把“不可能”变成“我能行”的眼神里。

在一线采访中触摸经济脉搏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耀文

本报全媒体记者李耀文(右二)在瑞梅铁路绵水桥跨济广高速G35连续梁上采访。本报全媒体记者 朱兆恺摄

  在碎片化、流量化的传播环境下,经济报道如何引导读者透过经济现象看本质,起到稳预期、强信心的效果?深入田间地头、企业车间、项目现场等生产、建设一线进行蹲点调研是有效路径之一。

  今年6月5日7时30分许,“经济一线蹲点调研·走基层看‘四稳’”之扩大有效投资主题采访组一行,前往坐落于寻乌县桂竹帽镇大贤坑处的瑞梅铁路三百山隧道施工现场采访。

  这是记者第一次进入隧道采访。由于即将进行爆破施工,留给我们进入长约2500米的隧道内采访的时间,只有1个小时左右。

  三百山隧道寻乌段负责人钟勇华告诉记者,瑞梅铁路是国家“十四五”规划的重点工程项目之一,途经我省瑞金、会昌、安远、寻乌等四县(市),铁路建成后,将结束安远、寻乌两县不通铁路的历史,而这处隧道工程又是瑞梅铁路的控制性工程,可谓时间紧、任务重。钟勇华说出的“加快施工进度,早一天把隧道打通,就可以早一天铺轨架梁,就可以早一天通车”,让“抓今天的项目,就是抓明天的发展”具象化了。

  仰拱栈桥、隧道平行导洞,一个个陌生的词汇体现了施工的专业;闷热潮湿的环境、漆黑悠长的隧道,让记者感受到了施工的艰辛……看着大家鞋子、裤腿上沾满的泥水,记者越发坚定了要扎扎实实做好这次主题采访的念头。

  爬上10多米的连续梁、走进铜冶炼车间、探访新型储能生产工艺……在接下来的一周时间里,调研组一行继续深入各项目一线采访,足迹遍布赣州、上饶、鹰潭、南昌等4个设区市近10个采访点位。经过10余次打磨的稿件《“真金白银”如何“生金长银”?——从项目建设一线看我省持续扩大有效投资》,获得“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等媒体平台转发,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党报经济报道的重要职责。今年以来,报社围绕落实“四稳”部署、解读上半年经济运行亮点、贯彻落实省委十五届八次全会精神等主题,相继策划了系列经济一线蹲点调研报道,鼓励和带动记者在一线采访中触摸经济跳动的脉搏,采写制作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新闻作品,让经济报道可知可感、热气腾腾,更鼓舞信心、催人奋进,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舆论支持。

最是一城烟火风景好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曾悦之

本报全媒体记者曾悦之在紫荆夜市采访。通讯员 李泱艺摄

  一个夜市何以“长红”18年?记者就是带着这个疑问,走进南昌经开区紫荆夜市开始蹲点调研采访的。

  在此之前,记者对南昌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的夜市、蛤蟆街夜市、洪都夜市等进行了摸底,确实感受到了南昌夜间消费活力满满的一面。其中,紫荆夜市有着诸多特色标签,比如运营时间久、美食品种多。于是,记者围绕摊主、游客以及管理方、运营方等进行采访,并对吴佳、熊园波两名摊主进行了跟踪采访,从上午10时到次日凌晨,沉浸式感受两名网红摊主出摊日常。经过几天时间的调研采访,记者把老牌夜市“长红”的秘诀写进了《小摊位撬动亿元“烟火经济”》的报道里,并配以融媒体方式讲述了紫荆夜市的“烟火故事”。江西宣传、江西发布等10余个平台进行了转发。有网友在大江新闻客户端该文评论区留言:原来“长红”的背后是日复一日的厚积薄发。

  “厚积薄发”正是记者在此次采访中最直接的感触。

  从摊主来说,摆摊赚钱是硬道理,但其中有几个摊主的做法却很有启发性。吴佳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方式,吸引了全国300余名创业者跟她学习,“摆摊培训”成了她第二“摊位”。贾玲玲则把“章鱼传奇”注册了商标,如今,全国各省都有了加盟店……他们当中,有曾经路过紫荆夜市便决定扎根于此的河南货车司机,也有依托夜市摆摊年入百万的90后创业者。他们厚积薄发的烟火故事,让记者看到了夜市经济另一层价值:它不仅提供了机会,也孵化了梦想。从夜市管理方来说,紫荆夜市从1.0版升级为3.0版,是消费场景的不断焕新,尤其是引进第三方专业运营商的做法,就值得其他夜市学习……

  摊主的奋斗,夜市的进阶,折射出夜间消费大有可为。根据央视网报道数据,夜经济正以42%的餐饮消费、78%的旅游增长和3倍GDP乘数效应,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引擎。通过本次调研采访,记者感受到,夜经济虽比不上工业等领域的经济体量大,但它是城市发展中的“毛细血管”,未来,一定能释放夜经济更大活力,为消费赋能,为美好生活添彩。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