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肉长城不可摧

2025-09-01 04:52 阅读
江西日报

  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是镌刻在历史丰碑上的永恒印记。它不仅是对14年浴血抗战岁月最鲜活的精神注脚,更是中华民族穿越历史烽烟、挺立时代潮头的精神脊梁。

  回溯那段山河倾覆、生灵涂炭的黑暗岁月,侵华日军凭借先进武器装备与野蛮侵略行径,妄图将中华民族推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彼时的中国,工业基础薄弱,军队装备简陋,与日军相比实力悬殊。但物质的匮乏从未消磨中华儿女血脉里的抗争血性,更无法折断民族宁死不屈的精神脊梁。面对侵略者的烧杀掳掠与嚣张气焰,中国军民没有在强权面前屈膝,没有在绝境之中退缩,而是以“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壮烈情怀,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责任担当,在广袤的华夏大地上,打响了一场场气壮山河的卫国之战。

  从白山黑水到黄河两岸,从长江之滨到岭南大地,亿万中华儿女不分男女老幼、党派地域,同仇敌忾,将血战到底的信念融入每一次冲锋与坚守,化作穿透硝烟的磅礴力量,用血肉之躯筑起抵御外侮的钢铁长城。平型关大捷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鼓舞全国抗战信心;台儿庄战役,中国军队以弱胜强,歼灭日军1万余人,缴获大量武器和战利品,激发了中国军民的抗战热忱;四行仓库前,“八百壮士”抱定“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决心,在日军的炮火中坚守四昼夜,用生命昭示了中华民族决不投降的抗战决心。这些英雄壮举熔铸了血战到底的信念,更一次次打破了侵略者的狂妄野心,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

  从历史价值维度审视,这股英雄气概的意义,远不止于军事层面的胜利,它为近代以来饱经屈辱的中国,注入了“站起来”的精神底气。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在与列强的交锋中屡屡受挫,“落后就要挨打”,曾让部分人陷入民族自卑的困境。而抗战时期,中国军民以无数次宁死不屈的坚守,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华民族即便物质落后,也决不缺少反抗强权的勇气;即便身陷绝境,也决不会放弃对自由与尊严的追求。这种精神力量,如磁石般凝聚起全国军民,彻底打破了“列强不可战胜”的心理枷锁,让中华民族重新找回民族自信,为后续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筑牢了坚实的精神根基。

  光阴荏苒,昔日战场的硝烟早已在历史长河中散尽,和平的阳光如今遍洒华夏大地。然而,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从未因岁月流转而褪色,一直是我们直面风险挑战、破解发展难题的“精神利刃”。这份英雄气概,体现在面对外部势力的无理施压时,不卑不亢、坚定立场;体现在攻克“卡脖子”难题时,迎难而上、久久为功;体现在面对肆虐的疫情、频发的自然灾害时,中华儿女总能迅速凝聚起万众一心的磅礴力量,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同舟同济、共渡难关。

  精神的力量,总能穿越时空、历久弥新。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作为伟大抗战精神的丰富内涵之一,不仅是历史馈赠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更是中华民族在新时代挺立潮头、勇毅前行的精神支撑。它深刻昭示我们:一个民族的崛起,决非仅靠物质财富的积累,更需精神力量的凝聚;一个民族的复兴,决非仅靠经济实力的提升,更需精神脊梁的挺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唯有将这股英雄气概融入血脉、代代传承,我们才能在风险挑战面前站稳脚跟,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上行稳致远。

  黄仕琼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