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心可擎万钧鼎

2025-09-01 04:52 阅读
江西日报

  歼灭日军1.5万余人的上高会战,是抗战史上的一次空前大捷。侵略者战后哀叹:“每前进一公里,都要付出20人以上的伤亡代价,中国军队背后有无数双手在推着他们前进。”因民众拆尽门板支援战斗,上高一度被称为“无门县”。

  勠力同心,团结御侮,上高人民在会战期间共抢救伤员5000余人,献出军粮15万担、副食品无数、木料数万根等物资。战后,抗日将领罗卓英把一个刻有“个个还要爱国”六字铭文的墨盒赠送给房东,成为一段历史的见证。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个人命运与民族前途紧密相连的认知,从古至今都熔铸在中国人的基因里,并在抗日战争中凝结成为拯救国家危亡而奋不顾身的高度自觉。

  深陷重围、弹尽粮绝之际,面对投降即可升官发财的诱惑,杨靖宇的反问振聋发聩,“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孤军奋战缅甸的危急关头,戴安澜在家书中与妻子诀别,“决以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事极光荣”。宁死不屈、舍身殉国的气节,源于他们对“家国一体”的深刻体悟——个人生死微不足道,国家与民族存亡高于一切!

  九一八事变后,面对国土沦丧、同胞罹难的危局,无数中华优秀儿女将生死置之度外,以高度的历史自觉投身救亡图存,凝聚起全民族抗战的伟力。

  “我站在卢沟桥上浏览过一幅开朗的美景,令人眷恋,北面正浮起一片辽阔的白云,衬托着永定河岸的原野,伟大的卢沟桥也许将成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的发祥地了!”北平青年方大曾在卢沟桥事变后立即赶赴前线,用镜头记录下背着大刀巡逻的战士形象。在随后的战地采访中,这名年仅25岁的记者不幸失踪,他在《卢沟桥抗战记》中写下的这一段话,生动地诠释着一个普通中国人对这片土地热烈而又深沉的爱。

  “这次去,纯为效劳祖国而去的,虽然在救国建国的大事业中,我的力量简直是够不上‘沧海一粟’,可是集天下的水滴而汇成大洋,我希望我能在救亡的汪流中,竭我一滴之微力。”南洋华侨白雪娇在留给父母的信中没有悲悲切切的惜别之辞,而是充盈着凛然正气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

  浴血奋战,中国将士的事迹可歌可泣。平型关战役中,八路军115师某部连长曾贤生挥舞大刀连杀10多个鬼子,刀刃卷了用枪托砸,不幸身中数弹被敌包围,拉响手榴弹与敌同归于尽,高呼“中华民族万岁”。桂林保卫战中,1.9万余守军中就有1.2万余人战死,日军战报写道,“此役为我一生中所经历到的最惨烈的战役,并非在于规模,而在于敌军之勇猛”。秉持民族大义,胸怀报国之情,遭受的侵略愈深,反抗和斗争就愈坚定、愈壮烈,这是中华儿女取得抗战胜利的意志保证,亦是侵略者不能逃脱的历史铁律。

  寸心可擎万钧鼎。一个民族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往往是内部凝聚力空前强大的时候。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誓死不当亡国奴”成为整个民族的共同呐喊。在爱国主义的召唤下,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国从“一盘散沙”变成了一块敌人啃不下来的“硬骨头”,全国人民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抗击侵略者的历史洪流,并用鲜血和生命宣示:一个民族最深沉的力量,不在于武器的精良,而在于人民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自觉担当,在于同舟共济、万众一心的磅礴之力,在于宁死不屈、血战到底的拼搏意志。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伟大胜利。

  “八百壮士”坚守四行仓库“没有命令,死也不退”,新四军“刘老庄连”82名官兵血战到底、全体壮烈殉国,“狼牙山五壮士”打完最后一颗子弹后决绝地向悬崖下纵身而跃……八十载光阴流转,战场的硝烟早已散去,但这些鲜活的历史画面所铸就的精神丰碑,依然矗立在民族的记忆深处,永不能忘。

  抗日战争的胜利告诉我们:爱国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民族危亡时刻的挺身而出;团结不是空喊的口号,而是各阶层民众在共同目标下的真诚协作;拼搏不是冲动的鲁莽,而是为正义事业献身的理性和胆魄。这些精神特质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基因,在新时代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从历史走向未来,14亿多中国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实现不了的目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范嘉欣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