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上烽火映赤心——景德镇“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陶瓷展”作品赏析

2025-09-01 04:52 阅读
江西日报

  瓷绘铁血魂,陶铸家国情。

  初秋的景德镇,瓷韵悠长,游人如织。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景德镇“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陶瓷展”在景德镇美术馆举行。这场跨越时空的艺术盛宴,通过100余件珍贵陶瓷作品,将观众带回到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在泥土与火焰的艺术中重温民族记忆,传承抗战精神。

  展览分为“烽火岁月”“和平之光”“盛世华章”三大篇章,共同构筑出一部立体的抗战史诗。抗战时期,景德镇广大陶瓷艺人以刀笔为枪,在战火中克服困难组织生产,并将抗战标语、人物英雄事迹与革命场景熔铸于釉彩之间,创作出大量意蕴深厚的作品。这些陶瓷器物用其独有的语言再现那段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历史。景德镇瓷都力量与民族命运的血肉联系得以震撼再现。

  陶瓷铭刻历史,文物唤醒记忆

  “烽火岁月”展厅,聚焦景德镇陶瓷的“战时叙事”,通过日常用具、纪念瓷器和军用陶瓷等不同类别的展品,展现了瓷都人民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壮丽画卷。其中一些瓷器不仅是当时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成为鼓舞士气、传播抗战精神的重要载体。展品中,绘有“一致团结”“抗战到底”等标语的日用瓷引人注目,它们曾经出现在千家万户的餐桌上,将抗战意识融入日常生活,成为那个特殊年代极具特色的文化符号。

  在展厅显眼位置,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赖德全笔下的瓷板画《红色记忆之黄河》映入眼帘。只见釉上彩的黄河浪涛翻滚如沸腾的热血,毛主席身披霞光伫立岸边,仿佛能听见他指点江山时的铿锵宣言。这幅作品将伟人气魄与山河壮美熔铸于瓷板之上,将历史瞬间化为永恒图像,让观者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不忘初心、薪火相传的时代嘱托。

  为创作这批重大题材作品,赖德全沿着井冈山、瑞金等革命圣地,重走红色之路,创作了《井冈山会师》《毛泽东在窑洞》《毛泽东在西柏坡》等作品。他还来到黄河边,感受那种奔腾不息、气壮山河的豪迈,创作了《红色记忆之黄河》。赖德全说:“这幅作品不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红色教育的一个载体。我们要把中国人民的那种精气神一代代传递下去,铭记历史,继往开来。”

  在这个展厅,最让人瞩目的是由上饶林和顺博物馆选送的20多件系列抗战日用瓷,这些“抗战瓷”有瓷壶、瓷碗、瓷盘、瓷瓶等日常生活器物。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景德镇的瓷艺匠人将对家国的赤诚、对侵略者的愤慨以及对胜利的期盼凝于笔端、刻入瓷骨。其中,展出的四个“一致团结”瓷碗,是当时新四军在景德镇定制的日用碗。“一致团结”的口号,在素白瓷面绽放出穿透硝烟的力量,承载着抗战年代的特别记忆,是对抗战胜利深刻而无声的纪念。

  林和顺博物馆送展的另一件制作于1945年8月的瓷盘,有重大的历史意义。盘面以一个蓝色的地球图案为背景,“同盟胜利”四个繁体字围绕中间,底部一轮红日正从大海的波涛里冉冉升起,寓意和平与胜利的曙光已经到来。而一把1945年制作的瓷壶,壶身一侧绘有“花中四君子”,清雅高洁;另一侧则书写“提倡国货”四字,笔力刚劲,落款“松茂”。

  为考证这把壶的渊源,收藏此壶的林和顺博物馆馆长刘智勇专程拜访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松茂之子张晓东。经他确认,该作品确为其父12岁时所作。张晓东回忆,父亲张松茂自9岁起随祖父习艺,12岁已初显釉上彩绘的才华。这把壶不仅是一件陶瓷作品,更是一个少年在民族危难之际赤诚报国的见证,凝聚着陶瓷世家的深厚爱国情怀。

  在展厅另一侧,一幅像老照片一样的瓷板画作品《战友情》,呈现了在景德镇工作的江西青年抗日服务团第四大队同志们的革命战友情谊。1938年1月,江西青年抗日服务团第四大队到景德镇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照片中左起是彭炎、任迈、倪志坚、洪流,其中,彭炎在同年9月被任命为中共景德镇市委书记。

  展厅一侧一个名为《光明在黑暗的尽头》的瓷盘,也与彭炎有关。画面中,一小女孩惊恐无助,旁边有“孩子,忍耐着,光明在黑暗的尽头”的题字。1938年12月,彭炎奉命离开景德镇时,宣传部长严兴让将这个瓷盘赠送给彭炎,并且邀请彭炎在瓷盘上题字。1938年冬夜,彭炎带着这只瓷盘连夜撤离,渡鄱阳湖时写下绝句八首,记述了当时的险恶形势和他的心情。

  记者采访了正在展厅观展的彭炎之女彭小苓。她深情地说:“这个瓷盘见证了我父亲那辈人艰苦抗战的经历,每一个中华儿女都不应该忘记那段历史。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先辈用生命换来的。”

  平型关大捷,是八路军打的一个大胜仗。瓷板画《平型关大捷》展现了平型关战役中战火硝烟的场景;瓷板画《百团大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声威和一线将士的光辉形象。其他作品如《凯旋》《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抗日游击队》《永恒的微笑》,也定格了无数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的历史瞬间。

  釉色晕染春晖,瓷韵祈愿和平

  来到第二篇章“和平之光”展区,30余件现当代陶瓷艺术作品通过象征和平的鸽子、橄榄枝、绽放的花朵等元素,传递出中国人民珍爱和平、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这些作品突出抗战历史事件、英雄人物、军民生活等主题,将瑶里改编的星火燎原、英雄面孔的铮铮铁骨熔铸于瓷板画与雕塑中,用陶瓷独特语言再现那段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历史。

  在艺术内涵上,本展区作品的创作者们借助陶瓷雕塑、釉画、装置等多种形式,表达人类对和平的赞颂与思考,对和谐世界愿景的向往和追求。这些创作不仅延续了景德镇陶瓷的传统技艺,更在主题和审美上展现出强烈的时代性与象征性,传达出“珍爱和平”的东方智慧。

  瓷板画作品《瑶里改编凝青史》,由景德镇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西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吴光辉专门为此次展览创作。这幅作品对原材料的烧制、工艺要求很高,构图富有特色,层次清晰。画面上,新四军瑶里改编场景铺展,建筑旧貌换新颜,几株苍松傲然挺立,寓意“坚韧不拔、无畏抗争”的精神内核,既是革命先辈意志的象征,也呼应新四军浴血奋战的风骨。吴光辉说,他将瑶里标志性的革命旧址融合在山水画卷之中,让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和陶瓷艺术三者融为一体,无声诉说着和平的珍贵。

  雕塑作品《在我们的土地上》,一个女孩俯身喂鸽子,快乐的表情洋溢在脸上,歌颂了和平生活的美好。这一场景超越了语言的隔阂,在釉色的凝定中成为和平柔软的注脚。作品虽无繁复纹饰,却以极简的动态传递出深刻寓意:唯有在和平的天空下,生命才得以如此轻盈相依。它不只刻画了童真与温情,更默默呼唤着一个远离战火、万物共生的世界。

  另一件雕塑作品《止戈·八〇》,以折断的枪支和子弹构筑一个和平三角丰碑,折断截面形成“80”字样,象征抗战胜利80周年。抗战期间,广大民兵、儿童团员等纷纷挺身而出,他们不仅开展了规模空前的人民游击战争,还为抗战前线提供人力、物资和后勤保障,形成了强大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谱写了人民战争的不朽篇章,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广泛的影响力。

  在展厅正中,一组造型精美的瓷瓶,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与《金玉祥和四海归心天球瓶》同款的瓷瓶,曾作为国礼赠送给了法国总统马克龙,它承载着中法友好的美好期许,寄托了双方关系的深化与繁荣;同款的《三阳开泰扁肚瓶》,是1981年邓小平赠送给日本外相的国礼瓷,由在颜色釉领域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邓希平创作。“三阳开泰”有着否极泰来、吉祥如意的深刻寓意。《战无不胜》瓷瓶,作者尹志军以独特的书法变形艺术,将“战无不胜”四字凝于瓷间,突破传统书法的规整形态,以变形艺术赋予文字强烈的视觉张力。

  瓷都焕新彩,匠心谱华章

  千年窑火盛,新篇入瓷来。

  在第三篇章“盛世华章”展区,展现的是景德镇以瓷为媒、守正创新的文化自信与开放胸怀,作品洋溢着对希望与光明的孜孜追寻与向往。

  这里没有战火的痕迹,不见历史的硝烟,取而代之的是一件件闪耀着创新活力与时代精神的陶瓷作品。它们以精湛的工艺、现代的审美和开阔的题材,讲述着一个伟大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复兴之路,也见证着千年瓷都新时代的文化自信与使命担当。

  从千年陶瓷艺术的接续传承,到先进陶瓷材料的广泛使用;从国家试验区建设的扎实推进,到“一带一路”文化交流的不断拓展,陶瓷不再只是历史的注脚,更是时代的宣言。景德镇陶瓷也跨越山海,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金色名片”。

  瓷板画《红土地》,作者段长虹采用墨彩技法,刻画出我省各行业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展现江西儿女坚守岗位、无私奉献的精神;瓷板画《华夏印记》,高温颜色釉烧制的“天安门城楼”金碧辉煌,青花长城蜿蜒如巨龙,釉料的流动感让建筑有了呼吸。隔壁展柜里,碳化硼陶瓷与纳米陶瓷球泛着金属光泽——这些应用于航天领域的“科技瓷”,与传统瓷瓶并置,诉说着千年瓷都的变迁。

  而年轻一代艺术家的作品,以更加创新的技法进入大众的视野,《耕耘·驰骋·探宇·翱翔》系列瓷板画作品,聚焦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我想以瓷为媒介,呈现农业耕耘、列车驰骋、深海探索、航天翱翔,借青花、窑变釉等工艺,融合传统与现代,展现祖国各领域在科技的助力下飞速发展的蓬勃景象。”这组作品的作者、江西省高级工艺美术师、景德镇青花山水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周晓彤说。

  浮雕作品《江山永固》,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曹爱勤创作。她以万里长城为题材,精雕细琢的长城与崇山峻岭、苍松茂林融为一体,刻画出壮远辽阔、气势恢宏的山河气象,寓意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祖国繁荣昌盛、蓬勃万里。《科技强国》瓷板画的作者段长虹,则采用釉上新彩加墨彩的写实手法,分别展现出航母出海、天眼架设、火箭升空的震撼场景,彰显我国尖端科学领域的硬核实力。

  亮相于2025年央视春晚和元宵晚会的陶瓷艺术作品《春碗》也出现在“盛世华章”展区,引来参观者纷纷打卡合影。2024年12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春节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景德镇为纪念春节申遗成功创作了陶瓷艺术作品《春碗》,融合“贴窗花”“舞狮”“舞龙”“放鞭炮”“团圆饭”“看大戏”六大年俗场景,充分展现了春节的喜庆气氛和非遗习俗的魅力。这件作品用“景德镇制”向世界讲述中国文化,是中国春节献给世界的礼物。

  在展览现场,“洋景漂”雷菲力的瓷板画作品《盛世景德》,引来不少关注。雷菲力出生在英国伦敦,在加拿大长大,来到景德镇已经有28年。“我第一次来到景德镇的时候,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将会和这座城市结下如此深厚的缘分。现在,我已经成为景德镇的一分子,见证了景德镇的崛起。我心中的景德镇,就像一只凤凰在美丽的文化认同中冉冉升起。”雷菲力感慨道。

  《盛世景德》瓷板画以青花为韵,巧妙勾勒出昌江两岸的古今交融——远处古窑遗址沉静如史,近处现代建筑鳞次栉比,一水相连,生生不息,在青白交织中铺陈出一座城市的文化脉络。正如雷菲力所言,没有任何一个地方能像景德镇这样,把艺术与生活拉得那么近。让陶瓷生命迸发出新的光彩。他的作品不仅是对瓷都焕新的礼赞,更是一位国际友人对中华文化最诚挚的致敬。

  陶瓷是中华瑰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名片。景德镇千年窑火不熄,恰如伟大爱国主义精神、伟大抗战精神生生不息。今日的中国,正以自信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景德镇陶瓷也正以包容与创新的气度跨越时空,在文明互鉴中传递中华文化的温度与高度。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举行的这个主题陶瓷展,不仅是以陶瓷为载体重温抗战历史,缅怀革命先烈,更是为了在传承创新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共同谱写人类和平发展的新未来。

  时光流转,澎湃如昨。100余件陶瓷作品,100余段凝固的历史,它们经过景德镇窑火的淬炼,终将在代代相传的记忆里永不褪色。

  □ 本报全媒体首席记者 毛江凡 实习生 田雪蒙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