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时评:江西科创“进位跃升”,“赣”出发展新势能
8月28日,“辉煌‘十四五’‘赣’出新精彩”系列新闻发布会之“十四五”科技创新成效新闻发布会在南昌举行。会上通报,“十四五”期间,江西全省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提升到64.52%,全国排名第16位,较“十三五”末提高了7.84个百分点,提升幅度居全国第二位。这“进位跃升”的背后,是江西在科创赛道上实打实的投入与突破,让人看到了“赣”劲十足的科创活力。
“十四五”期间,江西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正加速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2024年,江西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2588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10.1倍;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5件,是“十三五”末的2.7倍……技术合同成交额映照成果转化的活跃度,高价值发明专利量彰显创新的硬核度,一系列指标,勾勒出江西科技从蓄力到加速的奋斗轨迹。
具有“江西”标签的“首个”“首次”“首位”高质量科技成果不断涌现,为江西的科技创新增添亮色。黄光LED新产品在国际上率先推出,无取向电工钢领域的世界最薄“手撕钢”成功轧制,S7系列高精度五轴数控机床打破西方国家技术的封锁,全球最大国内首艘万吨级远洋通信海缆铺设船在江西下水,“中芯一号”育种芯片打破了国际生猪育种技术的壁垒,我国首款新型抗流感1.1类化学创新药“玛舒拉沙韦片”成功获批上市……从“国际率先”到“打破封锁”,这一连串成果,不只是科创清单上的亮眼条目,更是江西在关键领域“啃硬骨头”的见证——既在技术上突破了卡脖子难题,又实打实地给产业升级托底,让江西科创有了“硬核亮色”。

高端创新平台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为科技创新构筑起坚实的“强引擎”。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健康产业研究所等“中字头”大院大所落地建强。重组获批全国重点实验室8家,实现历史性突破。新增航空领域国家实验室创新中心1家。虚拟现实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虚拟现实创新中心、中医药领域唯一的国家级产业创新中心——国家中药先进制造与现代中药产业创新中心获批建设。江西在中部六省率先完成省重点实验室重组,新增国家学科创新引智基地4家,实现国家引才引智示范基地“零”的突破。这不仅是平台数量的增加,更是江西科技创新基础能力的提升,是科研“底盘”的升级——有了这些平台当“强引擎”,江西才能从过去的“跟着走”,变成如今在部分领域“主动闯”,基础能力的提升让科创有了更稳的底气。
在科技创新的进程中,企业与人才的作用愈发凸显。江西80%以上重点研发计划由企业参与实施,企业逐渐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同时,7000余人次科技特派员“进县入园”,深入基层。企业挑大梁成创新主体,让科研更贴市场需求;科技特派员“沉下去”扎根基层,把实验室的成果带到一线,避免了创新“悬在空中”,让科创从“纸上”落到“地上”,真正接了地气。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才能谋长远。江西创新势头正好,但要在全国创新版图里继续争先进位,还得下力气:创新生态的“土”再松松,让企业和科研机构少些束缚、多些干劲;成果转化的“路”再修宽,让创新变成实打实的生产力。只要江西咬准创新这条赛道不松劲,让“科创基因”在产业里扎根、在基层结果,就一定能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跑得更稳更快更远,“赣”出更多让人称道的新精彩。
(刘诗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