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热议:教育何来“代劳”

2025-09-01 16:04 阅读
大江网原创

  近日,杭州有家长收到学校通知:新学期开学前,教室需要打扫,希望家长自愿报名或请保洁人员完成。一则看似“小事”的通知,却引发了家长与网友热议。有人认为这是在为孩子“减负”,也有人质疑,这样的“劳动代劳”,是否背离了教育的本质。

▲有家长发帖称,收到老师发给家长们的通知。图/杭州日报截图

  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只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劳动教育占据其中重要的一环。劳动并非简单的体力付出,而是责任感、协作力和独立意识的养成。打扫教室,哪怕只是扫一地、擦一桌,看似微不足道,却是孩子在集体生活中学习承担公共事务的契机。如果这份责任被家长和保洁阿姨代劳,孩子失去了最直接的劳动体验,也就错过了在实践中形成劳动价值观的机会。劳动教育若缺席,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知识有余,动手不足,责任心和集体感也容易弱化。

  一些家长认为:孩子年纪小,扫地拖地难度大,不如家长出力效率更高。但教育的目标不是“高效完成任务”,而是“让孩子在过程中学会”。教育需要耐心,需要允许孩子慢慢学会“不完美”的劳动。假如凡事都替孩子安排妥当,他们只需坐享其成,长此以往,孩子很可能在心理上形成依赖:公共事务不用自己操心,总有人替代完成。这种“替孩子干”的模式,看似是保护,实则是在剥夺孩子成长中最宝贵的磨炼机会。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各有分工。家长可以辅助、配合,但在学校里,学习与生活的主体是孩子。若凡事都由家长直接介入,容易造成教育边界模糊:孩子是受教育者,却被逐渐“边缘化”。更有甚者,这种趋势一旦常态化,甚至可能催生“家长包办教育”的畸形文化,增加家庭负担,也损害孩子的独立成长。长远来看,这不利于培养真正能够自立、自强的新一代人才。

  解决这一问题,不是完全排斥家长参与,而是要合理定位。学校完全可以设计“孩子为主、家长为辅”的模式:让孩子自己承担主要劳动,由老师和部分家长起到监督、指导和示范的作用。这样既能保证安全和秩序,又能让孩子亲手完成属于他们的劳动。同时,学校也应加强劳动教育的课程化、常态化,不应只在开学、毕业等节点临时强调,而应融入日常,让劳动与学习同等重要。

  人才培养,不能只盯着分数和成绩,更要注重劳动精神、责任意识的塑造。“劳动代劳”的背后,折射出教育理念的偏差。如果连最基本的教室清洁都要家长替代,孩子何来劳动意识?教育的初心,正是在一次次亲身实践中塑造完整的人格。真正有远见的教育,不是替孩子“扫清一切障碍”,而是让他们学会自己拿起扫帚,迈出属于自己的成长之步。

  (陈文华)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