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热议:谁来透视那张“防蓝光”膜

2025-09-01 16:23 阅读
大江网原创

  手机贴膜竟成了“智商税”?近期,总台央视记者对手机膜是否具有防蓝光功能进行了深入调查。专家通过对比测试,个别产品蓝光阻隔效果,和家用保鲜膜差不多。

  那些被商家吹得天花乱坠的产品,效果却相去甚远,甚至部分压根挡不住蓝光。消费者掏钱包寻求的那点防护心安,原来竟可能是镜花水月。

  商家口号何其响亮:“专业护眼”“隔绝有害蓝光”“助你安眠”——一套套精心编织的科技语言,瞄准的正是当下人们对屏幕伤害的深切忧虑。然而,专业检测撕开了华丽外衣:市面许多产品,其防蓝光效果与宣传相去甚远,部分甚至形同虚设。这背后不仅是产品性能的缺失,更是营销话术对消费者信任的围猎。

  更令人忧虑的是,商家编织了一个双重谎言:一边过度渲染日常电子屏幕蓝光的“巨大危害”,一边兜售着效果存疑的“解决方案”。实际上,真正的护眼之道在于合理休息与科学用眼习惯,而非依赖一张虚张声势的“膜”。

  面对层出不穷的新概念产品,人们越来越陷入“该信什么”的茫然境地。“防蓝光”成为营销,不过是无数个被戳破的消费泡泡中的一个——它揭露了某些商家面对监管相对滞后时的侥幸心态与投机行为:造假成本低于合规成本,真实效果敌不过营销话术。

  警惕那些被过度包装的科技概念,它可能是商家制造的焦虑与贩卖的“解药”的一体两面。真正的护眼之道,在于让眼睛离开屏幕的多一点时间,如采用“20、20、20”法则:近距离视物20分钟,远眺6米(20英尺)外不少于20秒。有些朴素的方法,远胜于盲目依赖一张膜。

  当一种“护眼膜”沦为营销噱头,我们失去的不只是金钱,更是对市场规则与人际信任的防线。“防蓝光”膜或许能挡下微末光线,但信任之情,何时才能免于被层层营销遮蔽?

  (绵一评)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