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被动等”到“主动约” 公交个性化服务构建出行“新生态”

当城市通勤需求从单一迈向个性化,南昌公交主动拥抱变革。去年8月29日,南昌市首条需求响应式公交线在新建区望城片区落地,以“固定服务区域+动态路线规划+预约制服务”的个性化模式,打破传统公交固定站点、固定班次的运营方式。一年来,需求响应式公交已在赣江新区和南昌市红谷滩区、新建区等地铺开,用“门到门”的柔性服务,让市民出行从盲目等车变为按需预约,构建起城市公交出行“新生态”。

响应式公交车到站接乘客上车。本报全媒体记者 蔡颖辉摄
群众点单 公交响应
自开通以来,需求响应式公交累计服务乘客超18万人次,高峰期订单响应时间缩短至7分钟以内,乘客满意度保持在98%以上。这些数字背后,是群众出行体验的切实改善。
以望城片区为例,该地需求响应式公交开通后,取消了2条常规线路,但服务响应速度不仅没下降,反而提升50%,运营成本也降低了近半,这种以最小成本实现最大覆盖的形式,为公交行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方向。
家住绿地名仕公馆的李建国老人对此深有感触。以往,他去南大一附院赣江新区分院看病,都是靠家人接送,很不方便。“需求响应式公交开通后,我只要提前在手机上预约,车就能开到小区门口站台,直达医院,还能刷老年卡免费乘车。这项服务真是我们的‘及时雨’!”他说。
在新建区工作的王俊也是需求响应式公交的忠实用户。过去上班他要从老城区自驾,如今他选择“地铁+需求响应式公交”的方式,节省了出行成本,提升了工作效率。“现在我在地铁上,就用手机下单需求响应式公交,加上等车的时间只需十多分钟就可到达公司。”王俊笑着说,“再也不用担心堵车迟到了。”
相比传统公交,需求响应式公交不再受固定站点和运行路线的束缚,车辆根据乘客的实时订单动态规划路径。这对驾驶员来说,不仅要熟悉运营区域内的每一条街道,还要快速应对各种突发状况,对驾驶技术和应变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经过一年的探索实践,需求响应式公交运行日趋成熟高效,不少驾驶员也从“菜鸟”变成老手,服务速率显著提升。
服务更细 保障出行
从诞生到被信赖,需求响应式公交逐渐蹚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公交建设新路。
南昌公交科技处负责人熊蕾介绍,项目领导小组专门安排30余名管理人员到各站点进行同时下单测试,查看该系统下单后的响应时效与信息交互情况,还进行了同时呼叫测试,检测该系统的最大承载量和线路规划的准确性、科学性,确保整个系统运营平稳。经过1个月的反复测试和打磨升级,该系统最终面世,且能保持可靠稳定状态。
南昌公交还持续跟踪运营情况,广泛吸纳市民建议,不断优化服务,并在半年后,于赣江新区率先推出敬老叫车服务,成为公交行业中的创新举措。
熊蕾介绍,公交部门在站台张贴“敬老爱心码”,专门服务于不太会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群体,老年人扫描该码,一“扫”就能叫车。而后,考虑到部分老年人没有智能手机或根本不会扫码等情况,该服务进一步衍生出“电召”模式——65岁以上老年人可直接拨打服务热线约车,免费乘车,让老年群体的出行需求得到更周全的保障。
罗强 本报全媒体记者 蔡颖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