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段青春 一场“抗战”——跨越80年的“精神接力”

2025-09-02 05:04 阅读
江西日报

8月6日,在九江市甘棠公园,志愿者们正为抗战老兵史素华拍摄视频。本报全媒体记者 陆文青摄

  数字空间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正在进行。当97岁的抗战老兵张双福在镜头前含泪重温入党时,那句“报效祖国”的铮铮誓言,如同穿越80年的烽火,瞬间点燃集体记忆。“泪目了!”“向老兵致敬!”“没有你们的牺牲,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9月1日,在短视频平台的评论区里,网友们用真挚的留言,将敬意与感动化作屏幕前滚烫的回应。

  今年7月,九江市一群年轻人发起了“青听·老兵故事”公益行动,以青春视角为80年前的抗战烽火存档。90后导演用4K镜头捕捉老兵眼角的泪光,00后应届毕业生将深情叙述拆解成短视频,新媒体编辑负责文案编排,冷链物流创业者保障设备运输……

  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有的互不相识,却因同样的使命走到一起。此刻,80年前的战火硝烟不再是教科书上的铅字,而是变成了可触摸、可传播的青春代码。此刻,80年时空折叠,两段青春相互映照——一段是救亡图存的绝地反击,一段是复兴路上的星辰大海,都在精神光谱上有着相同的波长。

  青春何为?是热血!是燎原!

  8月23日,当98岁的抗战老兵李健平回忆起年轻时的入伍初心,一旁的年轻人紧张而有序地记录下这珍贵瞬间——两代人的青春,在此刻交汇、碰撞,折射出同样的赤诚底色。

  “鬼子来了,家也没了。”李健平老人对着镜头的讲述,把大家带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逃难七年,一家十一口人只剩下四口……老人浑浊的双眼泛起泪光,声音颤抖却字字铿锵。“母亲、弟弟被鬼子飞机炸死的那天,我就咬着牙发誓——参军后一定要把鬼子飞机打下来!”作为抗战时期的空中报务员,李健平曾在万米高空监听敌情,无线电波里传递的不仅是关乎战局的加密情报,更是一个民族在苦难中不屈的抗争。

  1992年出生的黄璜是“青听·老兵故事”公益行动的发起者。他是一名导演,也是九江市爱国拥军促进会的志愿者。“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他说,“今年7月,我在志愿服务中了解到,九江两位抗战老兵在短时间内相继离世。我坐不住啊!必须抓紧留住这些带着硝烟的记忆。”

  青春集结号吹响。失去双腿的冷链物流创业者陈俭最先响应,他挨个联系老兵家属:“我想知道,是什么支撑着他们在枪林弹雨中冲锋?”00后退役军人李沆乾自告奋勇承担起摄像工作:“我来给老英雄们拍照,让他们看到自己最帅的模样。”备战考研的吴雨心媞主动加入:“我想让爷爷们的眼睛,永远亮在镜头里。”九江市浔阳区网络人士协会会长胡志刚,琢磨着用互联网思维把故事讲活,让年轻人愿意听、记得住。还有博主方治中、编辑冷晨曦等——不多时,一群职业各异、经历不同的年轻人,在追寻红色记忆的路上迈出了整齐的步伐。

  抉择何艰?是冲锋!是坚守!

  “上了战场,可能就回不来了,你不害怕吗?”

  “没有国,哪有家?不反抗是死,反抗了说不定能活,反抗到底才能为家人和乡亲拼出活路!”8月9日,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的病房里,抗战老兵张双福缓缓讲述着自己的经历:13岁成为八路军地下交通情报员,16岁光荣入党,多次投身地道战及破坏日军铁道运输线战斗。一旁的陈俭听得入神,老人轻声的回答,却像一记记重锤撞在他的心口。

  失去双腿、创业受挫的这些年,“放弃”的念头时常在陈俭的脑海里回荡。看着眼前的老人,他豁然开朗:“跟他们比,我哪有资格说放弃?如果他们当年也放弃了,哪来现在的幸福生活?”

  事实上,这支临时组建的团队,自启动拍摄工作以来就难题不断:内部分工不明、成员间常产生意见分歧……有人选择退出,也有新成员主动加入,多数人则选择了坚守。团队最多时有12人,现在还有8人。

  拍摄抗战老兵史素华的经历,让团队的凝聚力大为提升。抗战时期,史素华毅然参加妇救会,积极动员组织妇女群众为部队运送物资、照顾伤病员,为前线战士缝衣做鞋,于1945年光荣入党。

  如今老人已经99岁,听力严重衰退,沟通全靠手写板。团队初次拍摄,经验尚浅,精心准备的拍摄计划全乱了套,现场一度陷入混乱。可史奶奶始终尽力配合,没有半点不耐烦。采访结束后,史奶奶依依不舍,领着大家在自己精心打理的小院里转悠,嘴里不住念叨:“你们能来,我真高兴。”

  史奶奶的话,如同暖流融化了大家的失落,更激发了大伙的斗志。返程途中,一场“复盘”会在车厢内热烈展开。“下次要提前确认老兵的身体状况”“要备足便携式器材”“明确分工,责任到人”……你一言我一语间,改进方案渐渐清晰。此后的每一次拍摄,也是在这样一次次调整、一场场复盘中,变得愈发从容不迫、游刃有余。

  火种,注定要穿越时空燃烧。

  使命何赴?是接棒!是开拓!

  “国家强大了,才不会被欺负。你们要团结起来,把国家建设得更好。因为有国,才有家。”8月30日下午,在湖南省邵阳市颐康养老服务中心,103岁的九江籍抗战老兵李斌,伸出颤抖的双手,抚摸着幕布上的九江老照片,哽咽地叮嘱这群来自故乡的年轻人。

  自1938年离开九江后,李斌就再也没有回去过。得知老人想回故乡的心愿,这群年轻人四处搜集他儿时家乡的老照片,并在原址拍摄新影像,制成电子相册;怕老人看不清,特意租来高清幕布;还带上茶饼等特产,只为让这份“归乡”更真切。“离家87年,我想家想了87年,谢谢你们以这样的方式带我回家。”李斌爷爷的话,让在场的人都红了眼眶。

  随着拍摄的深入,这场公益行动早已超出记录本身,成为一堂触动心灵的成长课。

  对吴雨心媞而言,这堂课藏在剪辑时的每一个定格瞬间。史素华讲述父亲被残忍杀害时的颤抖,李健平控诉日军暴行时的愤怒,张双福抚摸勋章时的自豪,这些不加修饰的真实,击穿了代际间的隔阂,也让她找到了新方向——用数字技术守护红色记忆,让更多人触摸到有温度的历史。

  拍摄的经历,让退役军人李沆乾对使命有了更深的理解:“老英雄们参战时比我还年轻,九死一生只为保家卫国。退役不褪色,若有战,召必回!”这誓言,与老兵们“把光荣传统继承下去”的嘱托,在摄影棚里交织,久久回荡。

  当听到史素华说出为党的事业流尽最后一滴血、李健平在战火纷飞中仍利用一切机会学习时,冷晨曦反问自己:“我们享受着前辈们浴血奋战换来的平静安逸,有什么理由不奋斗?”她在笔记本扉页重重写下“拒绝躺平”四个字。

  作为九江市肢残人协会副主席,陈俭常将这些老兵的故事讲给残疾人听,勉励他们:“再难,也难不过80多年前残肢断臂仍浴血冲锋的老兵。”他创办的生鲜供应链公司已吸纳3名残疾人就业,并计划扩大规模,搭建更多就业平台。他说:“老英雄们守护国家,我要守护残疾人兄弟姐妹的尊严,让他们都能自立自强,活得有底气。”

  80年前,老兵们的青春使命是保家卫国。80年后,当代青年的青春使命是继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接续奋斗。黄璜说:“这是一场接力的‘抗战’。未来,我们还将走向全国,寻找、记录更多英雄与烈士的故事。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这条路我们会一直走下去!”

  从7月底至今,该团队已经记录了7位抗战老兵的故事。首个视频发布24小时内累计获赞2.3万次,被“学习强国”等多平台转载。入选“中国双拥”年度人物的徐金前评价: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新时代青年的担当与情怀。铭记历史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落在实处的行动,希望更多年轻人加入他们的队伍。

  当历史的“接力棒”传递到新时代青年的掌心,接过的不仅是一段不能忘却的历史,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使命。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让红色基因在传承中焕发新生,也让青春的力量,在铭记与坚守中愈发坚定。

  本报全媒体记者 张雪 吴颖 张一弛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