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仇敌忾卫家国——赣鄱儿女的全民抗战记忆

在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中,赣鄱儿女毅然奋起、同仇敌忾。他们或奔走呼号唤醒民众,或参军参战血洒疆场,或毁家纾难支援前线,以“誓与山河共存亡”的坚强意志,凝铸成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同侵略者展开殊死斗争,以巨大的贡献和牺牲,最终迎来了抗战的伟大胜利。
唤醒山河,点燃燎原之火
初秋,走进南昌地铁八一馆站,正在展出的“铭记伟大胜利——江西抗战档案图片展”吸引众多旅客驻足。一幅幅抗战档案图片,无声诉说着赣鄱大地上无数英勇顽强的抗争。
江西最早响应党的号召,组织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来自省委党史研究室珍藏的资料显示,九一八事变后,赣西南、闽粤赣、湘鄂赣等8省(区)苏维埃政府立即于9月25日发表《为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东三省告全国民众书》,号召“打倒帝国主义”“坚决同日本帝国主义作斗争”,要求“日本海陆空军立刻退出东三省”。10月14日,中共湘鄂赣省委即指示各地党组织和红军要“立即发起反帝大同盟,举行反帝示威运动”。淞沪会战爆发后,日军步步紧逼。1932年4月15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瑞金连续发表《对日战争宣言》《为对日宣战向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宣言》《关于动员对日宣战的训令》,正式对日宣战,高举抗日旗帜。
1934年7月,中共中央、中革军委从瑞金派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深入闽浙皖赣地区打击敌人,沿途散发抗日传单,广泛动员群众,激发民众的抗日救亡热情。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江西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开展,各种抗日救亡团体纷纷成立。“1937年7月16日,南昌县成立各界民众抗敌后援会,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南昌市史志办党史科负责人谢竟对记者说。
1938年1月6日,新四军军部移驻南昌,广泛团结各界群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1月10日,在中共中央东南分局、新四军驻赣办事处的推动下,江西青年抗日救国服务团成立,10个大队共1000余人奔赴全省各地,刷标语、演话剧、教唱救亡歌曲,将抗日的呐喊传遍城镇乡村。
1938年2月26日,南昌湖滨公园(今八一公园)举行抗日歌咏大合唱,音乐家何士德指挥到会的3000多人齐唱《义勇军进行曲》,5000多名听众随声歌唱,汇成抗日救亡的奔涌洪流。
1938年6月29日,马当要塞失守后,日军铁蹄践踏赣鄱大地,实行野蛮的“三光”政策,罪行罄竹难书。
“日本鬼子杀人放火,残害百姓,惨无人道。”8月19日,在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陈列馆,参观完《赣鄱亮剑——江西人民抗战史迹展》后,来自吉水县思源小学的李浩玉小朋友对记者说。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九江沦陷后,青年学生自发开办“抗日训练班”,发出“全民武装起来,消灭日本帝国主义”的号召……随着江浙一带相继沦陷,大量知识分子涌入江西。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他们掀起文化抗战浪潮,使江西一度成为东南地区抗日救亡运动中心。
中共地下党员葛希贤促成《剑报》与新四军合作,黄道亲撰《七七抗战一周年》社论;爱国志士漆裕元开办江西大众文化社,《大众周报》《新华日报》在此秘密流传,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创办的《青年团结》杂志激扬文字,邹韬奋的生活书店成为传播爱国主义的坚强堡垒,黄道撰写的《抗日游击战争的实际知识》悄然传递,点燃星火。
1938年春,中共党员、鄱阳青年潘泳流从北平回到江西,在党的领导下创立“妇声社”,创办《妇声》杂志宣传党的抗日救亡主张,发动广大妇女抗日。
赣鄱大地上,救亡图存的呼声日益高涨,人人都为抗日救国争作贡献。
众志成城,筑起钢铁屏障
“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赣鄱儿女同仇敌忾,以实际行动支援抗战。
全民族抗战时期,江西共输送兵员103万余名,实征兵员位居全国前列。
1938年春,赣江木船工人救国会数千工人无偿运输军需物资,纤夫的号子与枪炮声在江面交响。全省各地抗敌后援会多方募集资金,购置衣物支援前线。
“男人打仗,我们支前!”赣北会战期间,妇声社组织动员400余名妇女昼夜飞针走线,赶制1.7万个急救包、1.55万套军衣、600余床棉被、逾千双军鞋送往赣北前线。
赣南地区,中共赣南特委协助建立抗敌后援会,动员数万群众支援抗战。兴国县黄元秀带头捐出金戒指,20多名妇女摘下银镯耳环;定南县发起义卖运动,募得1.7万法币寒衣款。
“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8月2日,记者来到上高会战幸存老兵易克林家采访,这位102岁的抗战老兵唱起抗战歌曲时依然神情激昂。
1941年春,日军重兵扑向上高县,数十架飞机狂轰滥炸,持续猛攻。中共地下党员、上高县县长黄贤度发动群众冒着枪林弹雨,运弹药、救伤员,支援守军苦战五昼夜,为合围日军赢得战机。
“当时上高全县人口也不过12万,参战支前的就有3万多人。”8月15日,记者来到上高会战旧址镜山口,上高县革命史研究者袁长生讲述道,民众节衣缩食,甚至把自家门板拆下来为援军架浮桥,上高也因此被称为“无门县”。
“军爱民、民助军、军民团结打日本”,上高镜山口成为日寇无法逾越的屏障。上高会战歼灭日军1.5万余人,被称为“抗战以来最精彩之战”。中国军民用鲜血铸剑,斩断了日寇南下的魔爪。
在铜鼓县档案馆,泛黄的档案记录了铜鼓民众的“破路运动”,5430人的破路队伍破坏多处险要路段,阻滞日军机械化部队,为第三次长沙会战胜利创造条件。
为切断日军在中国大陆与东南亚的补给线,盟军决定在最接近前线的江西遂川修建砂子岭军用机场,几十万民夫肩挑背扛,用最原始的方式、以最快的速度建成机场,保障盟军大型军机起降。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飞虎队”多次由此出击,联合中国空军对日作战,执行任务超过200架次,给日军以沉重打击。
粮食是支援持久抗战的重要保障。江西人民积极开垦荒地,兴修水利,推广良种,发展生产,1938至1941年直接供应第三、第九战区军粮超6900万斤,运济邻省军粮逾4700万斤;1941至1944年累计征收粮食2960余万石,占全国征粮总数的12.9%。
血沃红土,挺起不屈的脊梁
这是一段不能忘记的屈辱史:南昌沦陷后,日军荼毒生灵,牛行街尸臭月余不散。全省78县遭日军荼毒,24县城区成焦土,39万栋房屋化为瓦砾,50多万人伤亡,510万难民流离失所……
然而,日军的野蛮侵略、疯狂屠杀,未能摧折江西儿女的抗争意志。赣鄱儿女用鲜血和生命诠释民族气节,在浴血抗战中挺起不屈的脊梁。
党领导的赣北抗日游击队、彭湖边抗日游击队、武山抗日游击队、西山抗日游击队以及湘赣边抗日游击队等多支抗日武装直接对日作战,沉重打击日伪军。
南昌沦陷后,28岁的潘泳流与丈夫范觉淘及儿女随《妇声》杂志迁至吉安城,坚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1939年6月,突遭敌机轰炸,潘泳流一家四口全部遇难。
国立中正大学教授姚名达组建抗日战地服务团,冒着炮火抢救伤员,1942年7月7日晚在新干县石口村借宿时被日军包围。姚名达高呼“书生报国最后时刻”,率团员与敌搏斗,壮烈牺牲。
1944年8月,一架美军轰炸机被日军击中,坠落在日占区九江县蓝桥乡。抗日游击队立即出击救出7名机组人员,当地村民却遭日伪军报复,70余人遇害。
同仇敌忾,团结御辱。全民族抗战期间,江西儿女以血肉之躯构筑起一道钢铁防线,不仅守护了家园始终未全境沦陷,更为全国抗战胜利贡献了江西力量。
本报全媒体记者 胡萍 邹海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