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热议:致敬乡村教育的“点灯人”
9月1日,在湖北恩施白果乡油竹坪教学点,56岁的教师李西年迎来了又一个开学日。他与3名二年级学生组成的全校师生,在晨曦中高唱国歌,向国旗庄严敬礼。这所大山深处“最小教学点”的升旗仪式没有壮观的场面,却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这是一场持续十年的坚守。

油竹坪教学点距离集镇35公里,崎岖山路需要行驶80分钟。在这里,李西年是全科教师,也是管理员,更是孩子们的大家长。语文、数学、道德与法治、科学、体育、音乐、美术,课程一门不落;交通安全、食品安全、防溺水,安全教育一丝不苟。学校虽小,李西年坚守的教育完整却从未打折扣。
面对音体美等专业课程的教学挑战,李西年没有敷衍了事。他利用网络资源和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先自学再做笔记,不懂的就打电话向专业教师请教。这种“现学现教”的背后,是一名乡村教师对教育质量的执着追求,也是对山里孩子全面发展权利的朴素捍卫。
中午时分,食堂阿姨送来了午餐。“每天不重样,要保证营养”——这不仅是李西年的一句话,更是国家营养改善计划在深山教学点的具体落实。这顿午餐饱含的不仅是蛋白质和维生素,更有着不让一个孩子因地域差距而掉队的承诺。

▲师生一起吃午饭。图源:极目新闻
下午3时10分,李西年站在校门口目送孩子们沿山路远去。经过一年的朝夕相处,师生间已建立起近乎亲情的信赖。然而,等这3名学生升入三年级,就将前往集镇中心小学寄宿。若没有新生到来,这个教学点或许会被撤销。
这是中国乡村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和教育资源的整合,山间的“微小学”终将告别历史。但正是这些即将消失的教学点,在过去数十年间托起了无数农村孩子的起点,成为教育公平前线的守望者。
李西年的坚守不是孤例。在全国各地,仍有很多乡村教师驻守在偏远教学点,他们是中国教育体系的“神经末梢”,确保着教育公平的“最后一公里”。国家通过特岗教师计划、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等一系列政策,为这些坚守提供着制度保障和资源支持。
“能帮到孩子一点,就很满足了。”李西年简单的话语道出了无数乡村教师的心声。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日复一日坚持本身就是一种伟大。在黑板上写下的每一笔,为孩子盛上的每一餐饭,目送学生走过的每一段山路,都在默默书写着中国教育的基层故事。
也许深山中的教学点会随着社会发展逐渐消失,但“李西年们”点燃的教育灯火不会熄灭。这灯火已经传递到每个受过教育的孩子心中,随着他们走出大山,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而国家对教育的支持政策,也将继续确保不论孩子生在何处,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当城镇化浪潮不可阻挡地改变着乡村面貌时,我们应当记住这些坚守的身影。他们用青春和热血守护的,不仅是几个孩子的现在,更是一个国家教育的底线和良心。在这条看似平凡却伟大的坚守之路上,“李西年们”继续做着学生成长路上的“点灯人”,一灯传诸灯,终至万灯皆明。
(李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