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能山水 点绿成金——看“超级充电宝”如何增强江西电力韧性

2025-09-03 05:01 阅读
江西日报原创

  赣南群山深处,草木葱茏间孕育着澎湃绿色能量。

  随着机械轰鸣声在寻乌县桂竹帽镇的山坳响起,国家“十四五”重点能源工程——江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正在建设中。

  这个寻乌建县以来单体投资最大的“超级工程”,总装机容量120万千瓦,建成后年发电量可达15.1亿千瓦时,可满足75万户家庭用电需求。

  实际上,除寻乌抽水蓄能电站外,目前我省还有多个这样的“超级充电宝”正在建设之中,建成后将在江西电网中发挥调峰、填谷、储能、调频、调相和紧急事故备用等作用。

  破题:三个现实之虑

  尽管不少人对抽水蓄能电站感到陌生,但它其实在百余年前就已开始改变人类生活。

  1882年,世界上第一座抽水蓄能电站——奈特拉电站在瑞士苏黎世诞生。此后的140多年里,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抽水蓄能电站成了世界各国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被人们形象地称为“超级充电宝”“水电池”“电力粮仓”等。

  “抽水蓄能电站是当前大规模储能最有效的方式。”江西水利电力大学副教授梁兴告诉记者,电力充足时,抽水蓄能电站利用富余的电能,将下水库的水抽至上水库并蓄积起来;而在用电高峰,抽水蓄能电站会将上水库的水放至下水库,利用水能发电。

  梁兴认为,作为一种特殊的电源,抽水蓄能电站具有运行方式灵活和反应快速的特点。对于电力供应对外依存度高的江西而言,抽水蓄能电站是增强能源调节储备能力、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支撑。

  江西加快抽水蓄能电站建设的背后,是长期存在的“三个现实”——

  第一个现实,江西“缺煤、少水(能)、无油、乏气、风光弱”,属一次能源匮乏省份,能源自给能力不足,且相对处于能源通道末端。

  第二个现实,2024年底,江西可再生能源装机占全口径电力装机比重为56.2%,风电、光伏装机首次超过火电装机,绿色已成为我省能源供给的“主色调”。

  然而,风电、光伏等新能源是不稳定电源,其发电具有间歇性和波动性的特点。因此,抽水蓄能是新能源大规模发展的重要保障。例如,午间光伏大量发电时,抽水蓄能电站能够储存过剩的电能,在太阳落山后再释放这些电能,起到“削峰填谷”的作用,有效支撑新能源的消纳,推动能源结构向清洁化、低碳化转型。

  第三个现实,截至今年6月底,江西全口径电源装机容量达7401万千瓦,储能仅118万千瓦、占比1.6%。而抽水蓄能电站是目前最经济的储能设施,具有规模大、技术成熟、生命周期长、度电成本低等优势。

  在这种背景下,加快抽水蓄能电站等建设,提升能源调节储备能力,是不断夯实江西能源安全供应基础、增强能源供应韧性的重要方式。

  筑基:江河蕴藏之能

  今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的《抽水蓄能电站开发建设管理暂行办法》提出,省级能源主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在站点资源调查基础上,建立省级站点资源库并滚动调整。根据实际情况,可择优加深开展抽水蓄能站点资源研究工作。

  有山有水的江西,在建设抽水蓄能电站方面有天然优势。

  我省有大小河流2400多条,总长约18400公里。主要河流共5条,即赣江、抚河、信江、修河、饶河,其中,赣江全长751公里,自南而北流贯全省,为本省第一大川,水量为长江第二大支流。

  丰富的江河水势,蕴含着巨大的绿色动能。

  为何这么说?建设抽水蓄能电站需要选择适宜的地方建造水库和水坝,江西恰好具备这样的地理条件。而抽水蓄能电站可以实现电能的有效转移,不仅提高了光伏、风电消纳水平,也缓解了用电峰谷差异对电网的冲击,对保障电网安全、促进电力生产向低碳清洁转型发挥着重要作用。

  早在2010年6月,江西省境内第一座大型抽水蓄能电站——江西洪屏抽水蓄能电站就开工建设。该电站位于靖安县三爪仑乡境内,为一等大型工程,是全球第二大抽水蓄能水电站工程。其中,一期工程已竣工投产。

  最近两年,我省在抽水蓄能电站建设方面,更是动作频频,迈出了大步伐。

  前不久,江西省发展改革委核准批复了总投资超78亿元的永新抽水蓄能电站项目。今年7月1日,总投资84.6亿元的洪屏抽水蓄能电站二期主体工程也已开工,该工程是“十四五”国家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的重点项目,也是江西省能源结构转型的关键工程。

  2024年,位于赣州市赣县区大埠乡的赣县抽水蓄能电站动工,该电站总投资78.55亿元,首台机组计划在2029年10月投产,是赣南首个超百万千瓦装机容量的水电项目。

  这一系列动作,标志着江西抽水蓄能电站建设进入加速期,我省充分利用山水相连的优势,因势利导激发生态动能。

  算账:“绿电”生金之效

  群山之间起宏图,一库碧水惠民生。

  寻乌县桂竹帽镇华星村的村民憧憬着未来。百香果种植户何坚平说,寻乌抽水蓄能电站建成后会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旅游,带动百香果等农产品的销售,为村民提供更多致富机遇。

  发力绿色能源建设的同时,一本绿色经济账单也清晰浮现。

  通过一组组数据可见,刚开工建设的寻乌抽水蓄能电站,建成后年发电量可达15.1亿千瓦时,可满足75万户家庭用电需求,年节约标准煤47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17万吨,全生命周期减排超6500万吨。

  值得一提的是,项目建设期间,将为寻乌县直接创造3000余个就业岗位,预计拉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200亿元,每年可增加超1亿元税收收入,推动寻乌形成“水风光储”多能互补的绿色能源产业集群。

  项目和数据的叠加,更有说服力。

  作为我省首座抽水蓄能电站,洪屏抽水蓄能电站全部投产后,全年发电量可供1万户四口之家使用88年,年节约发电标准用煤约53.5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130.3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约0.53万吨。赣州市赣县区抽水蓄能电站,年纳税约1.37亿元,每年节约标煤42.80万吨,减少碳排放106.68万吨。

  数据印证,除经济受益外,助力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也是抽水蓄能电站绿色经济账本的另一层深意。

  江西在生态环境建设上是走在前列的“优等生”,始终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好、建设好一流生态。

  可以看出,抽水蓄能电站的建设,是我省对平衡能源供给与生态保护的探索。

  “这类项目既能充当电网系统的稳定器,又能依托山区地形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双重优势使其成为能源革命中的‘基础设施之王’。”梁兴认为,加快发展抽水蓄能,特别是在新能源占比快速提升的背景下,这类调节性电源的战略价值远超发电本身。

  几年后,在赣鄱大地青山叠翠中,一座座“超级充电宝”将源源不断地为千家万户点亮光明。

  信息日报全媒体记者 谢梦丽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